西方初创企业追求颠覆性创新,8位投资人实地考察后,每个人都需要亲自体验这种冲击

在宁德时代的生产基地,12条全自动生产线并行运转,一块动力电池从投料到封装完成只需不到两小时。 德国风险投资人Nick de la Forge站在车间观察台上感叹:“来之前我怀疑‘中国领先’的说法是否夸张,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遥遥领先。 ”

这幕场景发生在2025年7月,8名掌管着60亿美元资产的欧美风险投资人专程飞往中国,走访了从深圳到上海的约10家清洁能源企业。 他们此行目的是验证一个数据:中国企业供应着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60%的风力涡轮机、70%的电动车和75%的电池,且成本均低于西方。

美国风险投资人Ashwin Shashindranath承认,许多西方投资者生活在信息茧房里,以为欧美企业仍具备竞争力。 而在宁德时代,投资者们用“最自动化、最先进”形容所见的生产线。 高盛前银行家、Kompas VC合伙人Talia Rafaeli表示:“每个人都需要亲自体验这种冲击。 ”

中国一家上海清洁能源企业负责人向考察团透露,其产品每个生产环节都能找到本土供应商,且这些供应商愿意配合定制化调整。 这种全产业链本土化能力使研发周期、试错成本和量产速度具有显著优势。

柏林风投公司Planet A Ventures的合伙人Nick de la Forge考察后决定,不再投资西方电池制造与回收、电解槽、太阳能和风电硬件领域的初创企业。 Extantia Capital合伙人Yair Reem用“游戏结束”形容西方电池制造业的命运,其公司已转向寻求与中国供应链合作。

数据显示中国持有全球75%的清洁能源专利。 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指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优势正让许多国家考虑与其建立更紧密联系,他将美国在转型科技上的退缩描述为一场“悲剧”。

投资者们发现中国初创企业与西方的技术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西方初创企业倾向于追求颠覆性创新,而中国初创企业往往先从小切口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再推进技术突破。

在纽约气候周活动中,这些投资者向潜在合作伙伴传达明确信息:如今在上海和北京发生的事情,可能比在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发生的事情更重要。 总部位于柏林的风投公司合伙人塞巴斯蒂安·海特曼表示:“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 ”

巴伐利亚公共政策学院的米兰达·施鲁尔斯指出,中国正在填补美国拒绝气候科学和国际援助所留下的空白。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成为首选,因为“装得快、用得住、价格低”。

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5年5月,中国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已历史性地超过火电,达16.5亿千瓦;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总规模1.25亿千瓦,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三分之一。

在第三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展区,东方电气集团展出了自主研制的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等技术产品。 该集团董事张少峰表示,这些技术不仅能适配中国能源结构,更能满足不同国家能源禀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