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毛选》才发现,越是没水平的领导,越爱干这3件事:1、总接别的部门推来的活;2、不懂瞎指挥;3、打压能力强的下属

小李最近总跟我吐槽他们部门主管老张:“明明不是我们组的活,隔壁组推过来他也接;上周项目出问题,他明明不懂技术还硬要改方案,结果搞得更糟;更气人的是,组里小王能力强,他总找机会挑刺,现在小王都打算辞职了。”

听完我直拍大腿——这不就是“没水平领导的三大特征”吗?

今天就结合《毛选》里的智慧,聊聊怎么识别这类领导,更关键的是,怎么用毛主席的方法破解困局。

一、总接“烫手山芋”:看似“老好人”,实则“没原则”

老张这种“来者不拒”的领导,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被毛主席狠狠批评过。

当年红军里有人机械执行上级命令,不管地形是否适合,硬套苏联城市暴动经验,结果战斗失利。

毛主席一针见血指出:“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的错误,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

老张接其他组的活,本质就是“盲目接任务”——他没分析过团队人力是否充足、任务是否核心、责任边界是否清晰,就像没调研就照搬教条,最后只会让团队陷入“越忙越乱”的死循环。

破解法:用“调查研究”守住底线

《毛选》里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下次遇到领导乱接活,咱们可以学毛主席的“调查研究法”:先列个清单,把团队当前任务、人力缺口、新任务的紧急程度写清楚,再拿着数据找领导沟通:“这个项目需要3个人3天完成,但咱们组现在只有2人能抽调,您看是调整优先级,还是找其他组借人?”

用事实代替抱怨,既能守住团队边界,又能帮领导看清现实。

就像毛主席说的:“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前期多调研,后期才能少踩坑。

二、不懂瞎指挥:看似“有主见”,实则“乱弹琴”

老张改技术方案那事,让我想起《反对官僚主义》里提到的“瞎指挥”领导作风。

这类领导的三大特征:脱离实际、主观武断、贪多求快。

老张不懂技术却硬要改方案,这种领导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用“权力”代替“专业”,用“自信”掩盖“无能”,最后让团队为他们的错误买单。

破解法:用“专业指导”建立信任

《毛选》里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作为下属,咱们可以主动当领导的“外脑”。

比如要改方案时,咱们可以提前准备两份数据:一份是原方案的执行进度和预期效果,一份是修改后可能的风险点(比如技术兼容性、时间成本)。

沟通时先肯定领导的用心:“您提的优化方向很有价值,不过咱们可能需要再评估下这两个细节……”

用专业态度代替对抗,既保护了团队利益,又帮领导补了专业短板。

就像毛主席说的:“领导要善于当‘班长’,但班长得先学会听‘组员’的意见。”

三、打压能力强下属:看似“防威胁”,实则“露怯”

毛主席当时批评过有的人“嫉妒有能力的人,想方设法压制他们”,这种心态和老张如出一辙——他们害怕下属能力超过自己,所以用打压、孤立、抢功等方式维护权威。

但毛主席早就看透:“真正的领导者,不是把优秀的人踩在脚下,而是把他们聚在身边。”

就像当年红军里,毛主席鼓励战士学文化、练战术,才有了“红军大学”这样的人才摇篮。

破解法:用“思想疏导”化解矛盾

《毛选》里有个经典方法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和领导对话:先描述事实(“小王最近完成的三个项目都提前达标”),再表达感受(“我担心他离职会影响团队进度”),最后提出建议(“要不要给他安排个导师角色,既发挥他的能力,又能带带新人?”)。

这种沟通方式既照顾了领导的“面子”(没直接说他打压人),又给了他“台阶”(用“培养新人”替代“承认错误”)。

就像毛主席说的:“思想工作是生命线,解决思想问题,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毛选》里有个事特别打动我:红军初到井冈山时,战士们主动帮老乡挑水、耕地、分粮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

领导魅力,本质上是让员工产生认同感与追随意愿的心理磁场。

反观老张这类领导,他们用“接活”刷存在感,用“指挥”证明权威,用“打压”维护地位,最后只会让团队离心离德。

其实,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者,咱们都能从《毛选》里学到两件事:一是“实事求是”——遇到问题先调研再行动,二是“以人为本”——尊重专业、信任团队、激发潜力。

就像毛主席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我让你干什么”,而是“我们一起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