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第一次,俄罗斯把一艘战略核潜艇,无声无息地塞进了波罗的海。
这艘叫“卡累利阿”号的家伙,来自北方舰队,能揣着“口径”核巡航导弹。把它弄进这片小内海,跟你把一把上了膛的左轮手枪,直接顶在对手肚皮上没啥区别。
子弹还没出膛,可那份冰凉的触感,已经让整片欧洲大陆冷汗直流。
这事儿可不是单蹦儿出来的。普京家的后院,现在热闹得像个火药桶,而且还是个装了直播摄像头的火药桶。
瑞典,芬兰,挪威,北欧这仨兄弟已经把各自的雷达站拼成了一张大网。芬兰更是头一回,把北约的预警机请进了自家基地。这么一来,对圣彼得堡的监控视野,直接拉高了四成。
你以为这就完了?美国人更狠,直接把第101空降师整建制扔进了立陶宛。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在二战电影里常见的番号。这可是二战打完后,头一回这么干。
德国总理一看这架势,赶紧打电话过去想当和事佬。说要不咱两边都往后撤个20公里,留出一条“缓冲呼吸带”,大家喘口气。
普京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先把部署在波罗的海三国的爱国者导弹搬走,再来谈别的。
你看,谈判桌还没摆起来呢,椅子就先让人给掀了。
气氛都到这份上了,天上的戏码就更精彩了。
俄军的苏-35战斗机,现在巡逻都不走直线了,开始贴着边境飞“S”形。最近的时候,离边界只有0.3海里,也就一个标准操场那么宽。
图-160战略轰炸机,就是那种能带核弹头的大家伙,现在也出来溜达,一周能来个四五趟,跟打卡上班一样勤快。
北约那边的战斗机,从接到警报到紧急升空,现在满打满算只有7分钟。以前还能抽空冲杯速溶咖啡,现在顶多能灌一口凉水就得往天上冲。
压力一大,就容易擦枪走火。
就在上周,一架俄罗斯运输机,贴着爱沙尼亚12海里的边线飞过去。一架西班牙战机的飞行员,直接把导弹保险给打开了。这是北约第一次公开承认,他们已经做好了对俄军机开第一枪的准备。
神经绷到这个份上,俄罗斯又给加了点猛料。
他们在加里宁格勒,就是那块夹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飞地,弄了个新玩意儿,叫“摩尔曼斯克-BN”。这东西是个电子战系统,干扰半径足足有5000公里。
说白了,它一开机,就能让北约的雷达屏幕瞬间变成一片雪花。或者更糟,屏幕上显示的飞机,可能一半以上都是电脑P出来的图。
真假混在一起,你说那个坐在屏幕前的值班员,手心里的汗出得能有多快。
俄罗斯还嫌不够乱,宣布今年10月搞“西方-2023”战略演习。地点就选在波兰,立陶宛和加里宁格勒的那个三角地带。地图上那条窄得跟走廊似的地方,叫“苏瓦乌基走廊”,现在成了个热搜词。
这场大戏,最倒霉的是谁?是那些坐民航客机的普通人。
国际民航组织有统计,光是今年,波罗的海上空已经有23架客机被迫紧急改道,在万米高空硬生生飞出“之”字形。
飞行员在公共频道里急着喊“traffic alert”,意思是周围有情况。地面塔台能回的只有一句“military activity, unable to advise”。
翻译过来就是,上面有军事活动,我们也没辙,你们自求多福吧。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
历史早就演过一遍了。1983年的大韩航空007号航班,就是冷战最紧张的时候,被当作入侵者打下来的。那滴血,至今还没凉透。
现在的波罗的海,技术跑进了5G时代,可大国间的危机管控协议,还停留在2G水平,基本靠吼。
专家们都在吐槽,外交热线的反应速度,远远跟不上雷达屏幕的刷新率。
所以下次你要是飞欧洲北部,最好多看两眼航班动态。飞机绕路俩小时,总比在天上玩心跳要强。
波罗的海的风,今天吹着还是那股咸湿味。只是空气里,多了些火药的味道。12海里,0.3海里,7分钟,这些数字不再是枯燥的参数,更像是一个倒计时器上的读秒。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