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与外卖“双标”怎么成了生意经

堂食与外卖“双标”现象的情况、原因及影响启示

一、事件情况

现象描述

食材与加工差异:同一家餐饮店对堂食和外卖采用不同标准。堂食使用鲜肉现炒、压榨花生油、当年新米,而外卖则使用冻肉预制菜、桶装调和油、陈米。例如,河北某烤串店堂食用当天现宰的羊肉,外卖则用冷冻肉;北京多家“现炒”小碗菜店铺外卖使用预制菜。分量与价格差异:外卖分量比堂食少20%至30%,且价格更高。例如,某烤串店可乐堂食3元,外卖5元;淀粉肠堂食5元,外卖5.18元。加工流程简化:堂食烤串需炭火慢烤15分钟,刷三次酱料;外卖则先油炸定型,再电烤2分钟,刷一次预制酱料。

普遍性

多地存在: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多地走访发现,这种“双标”现象相当普遍。

二、事件原因

成本压力

平台抽成高:一些平台的满减、折扣活动成本实际上多由商家承担。例如,某烤串店一笔22.9元的外卖订单显示,商家需补贴11.5元(含配送费4元、超级吃货红包7.5元),平台仅补贴3.5元。食材成本差异:预制菜成本仅为现制菜品的60%。以糖醋排骨为例,现制需排骨150克(成本约8元),预制菜仅需5元,且省人工。一家日均百单的店,用预制菜每月能省约1.5万元。

平台规则

配送时效和评分机制:平台规定“一定时限内送达率”必须达95%以上,否则降权限流。外卖现做根本来不及,只能用预制菜。竞价排名与流量分配:平台的竞价排名、高额抽成、流量分配等机制,默许甚至助推了“双标”行为。

监管难题

取证困难:外卖与堂食的时空分离,使取证极为困难。消费者难以同时对比食材、分量,更难证明商家存在故意欺诈。维权成本高:维权成本远超收益,导致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

三、事件影响

对消费者的影响

权益受损:消费者花了和堂食一样的钱,甚至为包装费、配送费多付了钱,却只能吃到菜品的低配版本。这不仅不合理,更触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红线。信任危机: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度降低,可能影响其未来消费选择。

对商家的影响

口碑受损:鲜肉变冻肉,现炒成加热,食材双标辜负消费者信任,商家失去的不仅是口碑,更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尊重。行业生态破坏:长期采用“双标”模式,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伤害,更会对整个餐饮行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餐饮行业长期发展的诚信根基。

对社会的影响

引发公众关注:事件引发社会对餐饮行业“双标”现象的讨论,推动社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政策推动:可能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四、事件启示

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增强维权意识: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遭遇“双标”现象时,敢于较真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选择正规商家:消费者在选择外卖时,应尽量选择口碑好、信誉高的商家,避免选择存在“双标”现象的商家。

加强商家诚信经营

明确标注商品属性:商家应在平台端清晰、显著标注商品属性,如“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提升食品品质:商家与其在食材和工艺上“耍小聪明”,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提升食品品质上,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完善平台规则与监管

建立更严格的商家准入和日常核查机制: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商家准入和日常核查机制,对不诚信的商家降低流量倾斜,甚至实施下架处理。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平台应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让消费者实时查看外卖加工过程,增加透明度。加强监管执法: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检力度,要求餐饮行业将后厨情况进行录像保存一定时间,将餐具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双标”行为依法严惩,形成常态化震慑。

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多方发力:治理餐饮“双标”问题需要商家、平台、监管等多方发力,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商家应诚信经营,平台应规则公正透明,监管应执法精准有力。提高违法成本:对于多次违法的商家,可适用“退一赔十”,并纳入失信名单;建立跨部门信用档案,将行政处罚、投诉记录、司法判决等信息联通,实施“一处违法、处处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