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正值星期六,美国东部时间。这一天,众多美国高级官员与政治要员大多处于休假状态。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便在其马里兰州的哈德农场,悠然享受着假期的宁静。
夜幕低垂,10点钟的钟声刚刚敲响,艾奇逊桌上的电话铃声突然炸响。这是一通跨越太平洋的遥远长途,电话那头是美国驻汉城大使约翰·穆乔的声音。在电话中,他向艾奇逊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北朝鲜的军队已经越过了三八线,朝鲜战争就此爆发。
这一消息让艾奇逊深感震撼。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迅速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做出紧急应对。艾奇逊的第一步行动是派遣代表与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取得联系,紧接着,他立即向总统杜鲁门报告了相关情况。
彼时,杜鲁门总统不在首都华盛顿,而是在密苏里的故居享受假期。接到艾奇逊告知朝鲜战争爆发的电话后,杜鲁门对艾奇逊的处理方式表示赞同,并于次日午后紧急返回华盛顿。在那个关键时刻,无论是艾奇逊还是杜鲁门,均不谋而合地倾向于对朝鲜半岛实施军事干预。
返抵华盛顿之后,杜鲁门总统迅速召集数次会议。翌日晚,在布莱尔大厦,他接获了李承晚及韩国政府从汉城——这座韩国首都的惨痛撤退消息。这一刻,杜鲁门总统果断作出决策,宣布“美国海空军将向韩国军队提供全方位支持”。此举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了对朝鲜半岛的武装干预。
在同一时间,1950年6月27日,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朝鲜问题的第84号决议。决议中明确指出:“北朝鲜若不停止敌对行为,也不从军事阵地上撤出,即是对和平的严重破坏”,进而决定联合国各成员国应向大韩民国提供必要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于无苏联代表出席的情况下进行投票。投票结果显示,7票支持、3票弃权,最终通过了英国与法国共同提出的提案。该提案规定:“联合国各成员国应提供军队及其他援助,供美国指挥下的联合司令部调配使用。”
迅速地,由来自15个国家的军队共同组成的联合国军正式成立。然而,尽管被称为联合国军,实际上,其中的核心力量仍旧是美国军队,当时美军的比例高达联合国军总数的九成以上。
其他15个国家分别派遣了军队:英国贡献了两个旅,加拿大与土耳其各提供一个旅,泰国和新西兰各贡献一个团,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各提供一个营。南非联邦派遣了一个空军中队,即便是面积不大的卢森堡,也提供了一支排的兵力。
迅速地,这支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由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领衔担任总司令,奔赴朝鲜战场。此举标志着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深度介入,战争的范围与影响力随之急剧膨胀。
二战终结后,美国已确立为全球第一强国,并引领西方世界,该国家始终将欧洲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核心地位无可动摇。秉持“先欧后亚”的坚定战略方针,美国始终如一。
为何一个坐落在亚洲东部边缘半岛上的民族冲突,竟激起了美国强烈的关注,乃至促使美国亲自介入其中?朝鲜半岛对美国来说,究竟具有何种特殊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随着150万苏联红军对东北及朝鲜半岛发起猛攻,标志着法西斯势力中最后顽抗的日本国,其灭亡的钟声亦渐渐敲响。
面对苏联红军的猛烈进攻,这支早已外强中干的日本关东军显得力不从心,根本无法抵挡。苏联红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横扫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
然而,此刻,鉴于对美国可能遭受的重伤顾虑,未曾参战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始坐立不安。美国深虑,若任由苏联红军持续推进,进而控制整个朝鲜半岛,苏联的势力极有可能对远东地区的美利坚利益构成威胁。
于是,美国向苏联提议,将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美方控制南部,苏方掌控北部。起初,美国在朝鲜半岛并无任何驻军,根本无法阻挡苏军的动向。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斯大林竟然接受了这一提议。
自那以后,朝鲜半岛分崩离析,北方崛起了一个由苏联鼎力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而南方则自然而然地落入美国的主导之下,形成了大韩民国。
尽管美国曾冒险在虎口拔牙,援助了三八线以南的韩国,但当时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关注度实则有限。二战结束后,美国决策层普遍持有看法,即朝鲜半岛仅仅是美苏两国进行意识形态角逐的战场。
美国所推崇的资本主义体制,与苏联所支持的北朝鲜体制相较,凸显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然而,从军事角度来看,即便朝鲜半岛落入敌手,亦不会对美国在远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布局造成直接削弱。顶多不过是损害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信誉与声望。
于1947年9月,美国军方向杜鲁门呈递的一份备忘录中,再度对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战略政策中的角色进行了阐述。备忘录中言明:朝鲜半岛并非美国实施其远东战略政策的不可或缺环节。在战时,美国若对亚洲大陆发起任何攻势,很可能将朝鲜半岛排除在外。
甚至,当时美国军方普遍认为,在朝鲜半岛的驻军难以维持,且在战时仅构成军事上的负担。鉴于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杜鲁门总统“考虑将美国驻军从朝鲜半岛撤回”。
在1949年,美国政界广泛认同的军事防御圈理论中,朝鲜半岛并未被纳入其亚洲近海的防御岛屿链中。美国所构想的西太平洋环形防御体系,涵盖了从阿留申群岛至冲绳再到菲律宾的广泛区域。由此可见,朝鲜半岛在当时并不属于美国在西太平洋所设定的环形防御圈。因此,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并未占据重要地位,更不用说成为核心部分了。
与美国相比,苏联对北朝鲜的支持更为热切,意图将朝鲜半岛作为其远东领土的防线,以及苏联海军在远东的稳固锚地。而美国对韩国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苏联对朝鲜的青睐。
然而,自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来,美国的立场发生了显著转变。当时的美国政府决策层,包括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逊以及军方高层,一致决定支持韩国,并对朝鲜半岛采取武力行动。
为何美国在战略规划中对并非关键角色的韩国投入如此关注?
理由显而易见:自始至终,美国从未将朝鲜战争的爆发视为仅限于朝鲜半岛内部,朝鲜民族之间的内战。恰恰相反,美国始终坚信,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而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朝鲜,不过是苏联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朝鲜战争的爆发,实乃苏联宏大战略棋盘上的一颗重要棋子。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得知战事燃起的那一刻,便即刻意识到:若美国对朝鲜战争置身事外,势必将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恰似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韩国政权被倾覆,苏联便会逐步吞噬亚洲各板块,同时,其侵略触角也将延伸至中东和欧洲。在这种严峻局势下,美国将陷入极其被动的战略境地,甚至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因此,在杜鲁门的回忆录中,我们读到这样的描述:
倘若自由世界坐视不管,任由共产党强行侵占大韩民国,届时,在邻近的强大共产党国家面前,将不再有任何敢于抵抗侵略与威胁的弱小国家。
当时,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务卿艾奇逊亦持有相同观点:“我国是韩国的守护者,且该地区对美国确保对日本的占领安全至关重要。显然,我们有必要下定决心,动用武力。”
实际上,自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美国决策者便将此战与苏联的紧密联系视为事实,并将其视为美苏冷战对抗的关键一环。因此,美国的回应自然显得极为强烈。
当时,美国坚信朝鲜战争不过是苏联借助代理人达成其战略目标的一场冲突。北朝鲜政府在美国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苏联操控的傀儡政权。在他们看来,若非莫斯科的指挥与要求,北朝鲜绝不敢轻举妄动,向南朝鲜发起攻击。因此,他们认为“朝鲜战争实质上是苏联的行动”。
为何苏联会挑起以地面作战为主的朝鲜战争?美国国务院情报部门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指出,这场战争最为契合苏联发挥其地面部队,尤其是陆军的优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之中,苏联陆军犹如一股钢铁洪流,横扫欧洲大陆的半壁江山。苏联红军凭借其辉煌的战绩,向欧洲乃至美国展示了苏联陆军无可匹敌的攻击力量。即便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庞大的坦克军团仍令整个西欧地区为之震颤。
因此,陆军始终是苏联军事力量的核心优势。鉴于朝鲜半岛与苏联本土毗邻,这一地区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苏联陆军的强大实力。同时,这也为苏联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用以试探美国的反应。
此外,美国人也坚信,苏联的试探活动并不仅限于朝鲜战场。实际上,在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地,乃至欧洲的德国以及中东的伊朗,苏联均展开了类似的试探行动。
此举,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取得辉煌胜利之后,无疑将重创美国在亚洲的声望,导致众多亚洲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产生信任危机。亚洲各国,尤其是东南亚诸国,将深刻体会到苏联那股强大的冲击力。
若“老大”不能守护其“小弟”,又怎能让他人心甘情愿地跟随?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苏联继承了沙俄的贪婪与霸道,其行径亦遍及各方。美国情报显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六个月里,苏联利用铁路和海运,不断向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输送大量武器装备与后勤物资。
与此同时,苏联积极挺进欧洲之际,其黑海舰队亦正筹备于1950年秋季在土耳其沿海水域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由此可见,朝鲜战争不过是苏联全面攻势中的一环。
与此同时,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与巨大伤亡的苏联,至今仍未能完全恢复元气。对国力远超自身的美国,苏联亦深感忧虑。因此,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增强了苏联自身的安全感,也为该国带来了一定的战略缓冲。
因此,若能掌握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苏联的远东地区便将增添一道天然防线,这对于保障苏联的战略安全无疑具有重大益处。
最终,日本的立场亦受到了显著影响。毕竟,一旦控制朝鲜,苏联便与日本仅相隔一狭窄海峡,苏联对日本的影响力将显著增强,这无疑将推动日本疏离美国,转而倾向于中立立场。
经过全面的分析考量,美国得出结论:若任由朝鲜战争持续发展,鉴于当前战局,北朝鲜有极大的可能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进而导致整个朝鲜半岛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由此可知,首先,日本的中立主义趋势将日益显著,美国在日本的影响力将显著减弱。日本可能会选择与美国保持距离,甚至拒绝结盟,采取中立立场。这将极大地削弱美国在日本军事基地的战略重要性。
其次,台湾局势将急剧恶化,这是因为美国将台湾视为制约中国大陆的一枚棋子。然而,此刻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势力,实则是在大陆战场上被解放军击败的溃败之师,原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倘若美国坐视朝鲜半岛陷入危机,那么孤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无疑将更加心灰意冷。在绝望的边缘,他们极有可能选择背叛,投靠中国共产党。如此一来,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成功收复台湾,无疑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与影响力。这一变化将深刻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抉择。若中国向东南亚地区拓展,那些目睹南朝鲜局势恶化而对美国失去信心的东南亚国家,很可能会转而亲近中国,从而使得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遭受重创。
不仅亚洲地区的战略对美国极为不利,欧洲亦将深受影响。鉴于欧洲是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若各国目睹美国未能守护其盟友韩国,那些同病相怜的欧洲国家很可能对美国提供的保护产生怀疑。
欧洲始终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其稳定性对于维护美国作为“自由世界”盟主的地位于至关重要。一旦欧洲局势动荡,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可能面临挑战。
在美国的视角中,尽管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对美国而言并非举足轻重,但韩国的存亡却与美国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
此外,美国人也对若采取武力干预的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对韩国坚定支持以击退北朝鲜,并在统一朝鲜半岛后可能对美国产生的连锁反应。
一旦此类情形被察觉,日本,由于其与朝鲜半岛的近在咫尺,必将对美国更加深信不疑并依赖其支持,这无疑将显著增强美国对日本的操控力。与此同时,与日本利益攸关的蒋介石集团亦将因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果断行动而士气大振,进而更加坚定对抗解放军的决心。
即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美方眼中,若美国坚决介入朝鲜战场,并在其主导下赢得战争,这或许会引发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疑虑。党可能会质疑苏联在冷战中的胜算,以及对中苏结盟的实质性价值。果真如此,中苏结盟的纽带一旦松弛,中国未必不能沦落为亚洲版的南斯拉夫。
经全面权衡,美国最终得出结论:参与朝鲜战争并实施强有力的干预,对美国而言实为极大益处;反之,若坐视不管,将严重损害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与利益。
最终,利益至上的美国毅然决然地选择介入朝鲜半岛冲突。事实上,鉴于美国将朝鲜战争视为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直接对抗,这场战争从未被美国局限于朝鲜半岛一地。
在对朝鲜半岛实施全方位援助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旨在实现该海域的中立化;同时,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驻扎,并对越南的法国军队提供支援。
然而,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理解过于片面,特别是对新生中国的解读存在严重偏差。独立自主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绝非美国人误以为的苏联附庸。为了捍卫家园,新中国展现出了敢于与全球最强国家美国对抗的勇气与自信。
终究,在朝鲜战争的烽火蔓延了三个多月之后,当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队逼近鸭绿江畔之际,新中国的创立者毛主席毅然决然,力挽狂澜,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战场作战,最终将分歧丛生的联合国军击退至三八线。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朝鲜战场上以一系列不容置疑的辉煌胜利,向全球展示了新中国的强大实力与坚定意志,同时也为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了坚实的地位和显著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