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试金石,制度竞争决定成败

甲午战争对中国和日本均产生了深远作用,这场冲突颠覆了东亚长期格局,同时检验了清朝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冲突以马关谈判和条约签订收尾。该条约被视为清朝自南京条约后最苛刻的不平等协议,推动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转型。巨额赔偿、土地割让、经济利益损失加重民众压力,并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此后,支持改革的维新力量兴起,清廷内帝党和后党矛盾升级。那么,清朝战败的要素有哪些,最核心缘由是什么?

战前清朝处于君主专制顶峰。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员系统和频繁的文字狱环境,导致出国官员和学生避免接触西方政治事项。例如,清廷派员参观西方时,面对议会大楼等政治场所的邀请,通常婉拒,并强调本国体制的优势。因为随行人员记录行为,稍有偏差可能招致叛乱指控。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集团创办企业,在当时中国确有进步意义。但其核心目标仍限于巩固清廷控制,因此与工业商业现代化所需的政治框架不相协调。不接触或不愿接触西方强国背后的商业规范和社会结构,是洋务运动的关键缺陷。

相比之下,日本通过倒幕行动迫使德川将军归还政权后,开明集团未满足于天皇复权,而是推行君主宪政、废除藩国设县、发展产业、推广文明和增强军力等措施,用藩阀与资本家取代武士阶层,实现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转型。1877年西南战争后,主导政府的开明势力清除倒幕内部旧贵族,推动政治框架稳固。

在此基础上,以岩仓使团为代表的出访人员借鉴西方经验,为日本军事、经济和政治现代化提供模板。当然,日本改革中因建厂过快,导致税收和外债上升,引发内部不满。西南战争次年,大久保利通等开明维新者遭旧贵族暗杀,受旧贵族青睐的征韩主张抬头。到1887年,日本经多次试探,由参谋机构正式拟定征讨清国方案,以制度形式将征韩主张转化为高层共识。

对当时日本,旧贵族保守武士需通过对外作战获取战利和荣誉,否则政治影响和社会位置将衰退。而新兴资产阶级伴随产业发展产生的过剩产能,也可通过战争和扩张消化。故自倒幕以来,这两股力量重新聚合,将首要征服对象定为朝鲜。历史上,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有长期利益冲突,双方曾互相殖民。但自5世纪倭五王时期后,大和国快速发展,占据对朝鲜优势。此后,日本在唐朝白江口海战、明朝万历朝鲜之役中多次败于中华,殖民企图受阻。至晚清,随着清朝衰落和日本增强,征韩主张再次成为决策焦点。

然而,如唐明时期,朝鲜作为中华属国,受清朝皇帝册封。故日本介入朝鲜,必与清朝冲突,因此拟定征讨清国方案,从起步就将清朝视为对手,顺势而为。自古军谚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近代后,资金成为关键资源,是战争基石。甲午前,清朝经济规模是日本5倍,但税收效能远低于对手。当时,日本政府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30%,清朝仅3%至4%,源于日本更强的征税能力。因长期等级制度影响,明治政府管理效能高于内外交困的清廷,专业征税官员系统也比皇权不达乡村的清朝高效。此外,日本农民惯于向领主缴过半赋税,故对高税适应力强。种种因素下,1893年日方收入折银5449万两,清朝8867万两,仅多三分之一。

清朝收入虽高于日本,但军费支出有限。当时,清朝统治者为强化中央权威,采用平衡术,形成洋务、清流和满族贵族三方势力,以稳固局面。同治帝崩后,慈禧太后掌权,但光绪已成年,进入权力移交阶段,各方角力加剧。为稳定局面,促进慈禧退位,光绪父醇亲王奕譞用800万两银建颐和园(时称清漪园)。战争当年适逢慈禧60寿辰,国库需备巨额礼金,无法挪用。建园及光绪婚礼、亲政典礼等耗1300万两银,加寿宴预留1000万两银,国库空虚。故北洋水师军费年年短缺,6年内未添一艘新舰。而且,户部由洋务对手、清流代表翁同龢掌控,战前北洋仅获150万两,部分款项至黄海战时未到。战事爆发后,清廷急集3000万两银,最后两月向英国汇丰银行借2800万两,仍难济事。

相比,日本开战前已集军费1.5亿日元,至战末达2.25亿日元,是清朝军费2.5倍。明治天皇为筹资,每日仅食一餐,皇后捐首饰买舰,官员和民众踊跃捐款。但捐款总额仅占军费1.3%,多数由发行短期国债募集。天皇皇后官员行为,提升民间购债信心。日本能发行国债,因明治维新效仿西方金融,建立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其中,甲午时短期国债专为战争准备。利用近代金融融资,对清朝形成优势。因清朝仍以银本位为基础,无相应金融和社会条件。故清朝虽经济总量占优,却因税收金融落后、政治制约,在军费上处于劣势。

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为亚洲首位、世界第九。但建军旨在防御边疆,清廷以为海防无虞后停止投入。显然,清廷未以动态视角审视世界,故战前除丁汝昌、李鸿章等海军熟手主张避战外,慈禧、翁同龢等多数人主张开战。因他们认为,清朝70年代阻日本台湾进犯、80年代挡法国越南攻势,故击败日本不成问题。但就在北洋停滞6年,全球海军装备技术巨变,日本舰队与北洋力量逆转。

北洋建成时,日本海军仅几艘近海铁舰和少量鱼雷艇,仅为岸防。但随征韩主张成共识及征讨清国方案,日本拉拢西方资金加速扩军,以清朝为敌,添多艘新舰。仅1890年,6艘大型巡洋舰服役,包括黄海战旗舰吉野号。至战前,日本海陆军完成现代化,清朝陆军仍停于八旗绿营迟钝状态。相较北洋铁舰,日本快速巡洋舰有两大革新:高温高压锅炉,提升机动;中口径速射炮,增强侧翼火力。故日本开战前获机动和火力优势。相比,老铁舰用可转大口径炮,并在厚甲舰首设撞角,如邓世昌撞吉野战术。但机动慢于敌,该战术无效。

需指明,日舰虽装备占优,但定远镇远吨位巨大,日本水手经验不足。故日本初始计划用精锐陆军取朝鲜,进辽东,毁北洋母港,废其海力。因在日本决策者看来,八旗绿营比北洋更易击破。事实如此:鸭绿江战,清军3万,日军2天破;旅顺战,清军1.3万,日本1天破;营口战,日军不战取。与此比,北洋军队素养尚可。

因军费长期短缺,战前北洋装备劣势。但命中率和指挥与日方相当。黄海偶遇非双方预期,日巡洋舰凭高速拦截前方,用侧翼速射攻击。北洋受结构限,以舰首对敌还击,但转弯难,遭侧击。包括定远镇远,舰体损重仍航行作战。相比,日本联合舰队经验和勇猛不足。最终,日方获战果后高速逃离,北洋无力追,退母港不出,让出制海权,致灭亡。长期传北洋炮弹填沙,因炮弹分开花弹和实心弹,实心弹少药或无药,用水泥沙配重穿甲。至于训练松、内部腐,主炮晾衣传闻,是东乡平八郎战前为励士气散布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