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女杀手郑毓秀

出生于官宦之家的郑毓秀,却从小就显露出革命的天赋,两个姐姐先后裹了脚,轮到她时,好不容易裹好,当天晚上就给拆了,拉扯几次,祖母也就由她了。年仅15岁时,她就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介绍人是吴玉章和汪精卫,回国后担任同盟会的情报联络员,因为父亲是朝廷命官,对她开展工作非常有利,汪精卫谋刺载沣时,从天津到北京运送弹药的任务就是由她完成的。

“我成长的过程中大概是直接跨过了某个时间段。在那个时间段里,花季少女更多的是对男友、衣饰、初次幽会兴趣盎然,每天大部分时光都在分享青春期的悄悄话。但我生活的那个时代风云激荡、潮起潮落,这样一来,我就很自然地卷入政治密谋,参与暴动、暗杀以及其他革命活动。”郑毓秀在其自传《玫瑰与革命》中如是说。

汪精卫出狱后,在天津成立了“京津同盟会分会”,郑毓秀也是其中一员。当时南北僵持,清政府苟延残喘,若要一鼓作气将清廷推翻,势必会造成大量无辜生灵死于非命。革命元老李石曾如此发问:“既然目前螳臂挡车的只剩下朝廷里少数顽固死硬分子,我们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大规模的暴力行动?”

李石曾的一番话颇有鼓动性,于是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铁血志士们组成的暗杀队伍,他们的目标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进行定点清除,对清廷产生震慑作用。京津一带的据点就是设在天津意租界的京津同盟会分会。郑毓秀平均每周两次往返京津两地,偷运弹药。

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解散皇族内阁,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郑毓秀们认为袁就是使南北和谈陷入僵局的绊脚石,决定除掉他。他们把时间定在1912年1月16日早晨,袁上早朝时会乘坐马车经过丁字街某处,到时他的车队一旦出现,就会有12个敢死队员从多个方向冲出来,同时投掷炸弹,至少会有一枚炸弹命中目标。

然而,时间还没到,同盟会总部突然派信使赶来,紧急指示他们取消暗杀袁世凯的计划,因为总部刚刚获悉,造成南北和谈僵局的并非袁世凯,而是满族将领良弼。这道指令使他们陷入慌乱,因为敢死队员们已经分散出去,出于严格保密的需要,不要说朝廷密探,就是他们自己人也难以找到。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们找到了其中的八个,还有四个不知身在何处。原定行动日期的头一天夜里,郑毓秀们就在行动地点附近寻找那四位同志,急得就差大喊他们的名字了。不知不觉中,一辆马车疾驶而来——正是袁世凯的座驾!

爆炸声如约响起,现场乱成一片,郑毓秀突然兴奋起来,虽然同盟会总部禁止了他们的计划,但她心底里还是认为袁就是通往共和路上的一块拦路石。她欣喜若狂地掏出手枪朝天开火——纯粹为了发泄,由于扳机出了问题,她的拇指肚被扯下一块肉。她把手揣进兜里,在现场寻找那四位同志,最后发现有三位被当场抓住,只有一人死里逃生——多年后,郑毓秀的丈夫魏道明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部长,此人成为他的秘书。

袁世凯毫发无损,从此倍加小心,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出门,甚至也不再上朝,不过这次遇刺也使清廷打消了对他的猜疑和排斥。至于良弼,在禁卫军里潜伏的青年军官彭家珍站了出来,要求单枪匹马去干掉他,“我的姐姐,早就爱上了这位英姿潇洒、风度翩翩的军官,他的身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的当儿,我姐姐脚下一软,整个人晕倒在地上了。”尽管彭家珍当场殒命,其刺杀良弼成功却成了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惜命的王公大臣们再也不敢提与革命军对抗的建议了。

宋教仁被暗杀后,革命党有人提出再次暗杀袁世凯,分析情况后大家认为基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老袁当总统后从来不出新华门。退而求其次,他们把目标锁定在老袁的财政总长周学熙身上,因为他正为袁办理善后大借款。郑毓秀自告奋勇承担这项任务,尽管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但她的行动还是受到了袁世凯暗探的关注,在她逃过暗探的追踪后,周学熙也逃过了一劫。

郑毓秀逃到上海,吴稚晖和几位老同盟会员准备结伴前往欧洲考察,邀请她同行,于是她告别杀手生涯,赴欧求学,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学女博士。此后她参加过巴黎和会,与后来的丈夫魏道明在上海开办律师事务所(孟小冬和梅兰芳的离婚案是她联络杜月笙解决的),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做过上海审判厅厅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江苏地方检察厅厅长等。

在个人生活方面,郑毓秀追求过汪精卫、王宠惠,但都无疾而终,最后嫁给了自己的律所合伙人、小她10岁的魏道明。魏道明名声不佳,陈克文日记中记载,蒋提他做行政院秘书长时,员工大都反对,说他是郑毓秀的面首云云;后来他接替胡适任驻美大使,美国人也很不乐意。二人有个外孙女杨盼盼,出演过83版《射雕英雄传》,在其中饰演穆念慈。郑毓秀晚年的名声也不太好,以奢靡、敛财著称,保持初心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