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巨头再陷危机:细菌超标严重危害公众,官方媒体严厉批评

曾几何时,它成了无数人的“国民品牌”代名词,靠着这些年的声誉,占据了市场的一大块江山。可谁又能料到,眼下却因为一句推广五仁月饼的广告语,闹得满城风雨、舆论哗然。

甚至有人爆料说,里面的细菌超标的厉害,用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漠视了消费者的健康,结果一下子就跌了个底掉,成为央媒批评的焦点。曾经信赖它的消费者都觉得很震惊,心里觉得挺失望的。

这家中国本土的领军企业是谁?面对公众的指责,它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品牌“教育”大众引众怒

不喜欢五仁月饼,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经历过社会的严酷锻炼。

一句满满“爹味”的教导,立马引爆了舆论的火药桶,好像直接在提醒消费者:“你这口味不高档,是因为你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

这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作态,无疑是在明目张胆地挑战大众的情感,在社交平台上,批评声潮和抵制的呼声就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大家不生气的不是五仁月饼这款点心,而是那些品牌那种试图“引导”消费者、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感觉挺掉价、挺冒犯人的。

这不禁让人想到前段时间,那位一线主播“教导”用户不够用功的言辞,两者在冒犯公众的套路上,还真挺像的。

遇到这么大的舆论冲击,品牌方面的反应简直糟糕透了。

一开始,他们偷偷把那些负面评论给删了,想着掩盖事实,但火越烧越大,连中央媒体都出来点名批评,叫他们赶紧道歉,才勉强露面。

不过,这份道歉里却满是“推责”的味道,品牌方先是把责任往公司高层领导的决策上推,接着又承诺,说以后会把营销方向交给更懂市场的年轻团队打理。

这么一折腾,不但没能把怒火压下来,反倒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不够真诚,连道歉都显得那么不情不愿,令人觉得不可信。

要是说一次市场失误,只不过在品牌形象上画了一道伤口,那么紧接着的食品安全问题,就直戳了桃李面包赖以立足的根本。

就在大家还在议论营销出错引发的风波时,又来了一记更重的耳光,国家相关机构公布的检测报告指出,桃李面包的一部分产品菌落总数严重超标。

“菌落总数”这个听着挺专业的名词,其实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健康底线。它超标得厉害,说白了,就是在生产或流通过程中,卫生防护出了大问题,有很大的漏洞。

这种面包,不光营养价值会大大缩水,变质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还可能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特别是对肠胃较弱的老人和孩子来说,更是个不小的隐患。

奇怪的是,面对那清清楚楚的官方检测结果,品牌方一开始居然还在提出异议,直到被监管部门驳回之后,才又发了一封道歉信。不过,这个迟来的道歉已经难以挽回消费者的信任了。

被细菌吞噬的信任

其实,桃李在食品安全方面已经不是头一次出现问题了。

早些时候,官方就发现了沈阳那边的纯蛋糕里,添加的丙二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限量。这种化学物质,要是摄入过多的话,会影响到肝脏和肾脏的正常运作。

其实在三年前就有人在面包里发现了飞虫,品牌方的回应也挺轻描淡写的,工作人员在虫害防控方面做得不够扎实。

更让人觉得震惊的是,有人竟然在面包里咬出了生锈的金属刀片,遇到这般骇人的事,品牌那边坚持说自己的生产流程完全没问题,最后干脆选择报警解决。

不过,后续的查实情况就没有消息传出来,反而让公众心里充满了疑问和猜测。

打开黑猫等等消费者投诉网站,关于桃李面包的反映早就超过五百条了。

有人反映面包里面有头发、苍蝇,甚至就在保质期内就已经发霉变坏……这些零碎的吐槽,拼凑出一个让人心头发寒的事实:这家年卖出数亿袋面包的大企业,在最基本的质控环节,早就漏洞百出了。

挺让人无语的是,对于菌落超标这样的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品牌方得到的罚款,有时候竟然也就一万左右,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对于一个早在2015年就上市、曾经年收入接近60亿元的公司来说,这点罚款几乎就像九牛一毛,根本起不到任何警示的效果。

如果一个品牌把大半精力都用在那些争议不断的营销策略上,却对自己产品的根本质量不加以管控,这其实就是弄错了重点,搞反了方向。

当年,桃李曾派出团队远赴欧洲那些烘焙名国去学习技艺,意大利、法国再到德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建立了好几个生产基地。凭借“当天生产、当天上架”的新鲜度和亲民的价格,产品差不多铺天盖地,进了各种超市和杂货铺子。

可是,过去那些光辉时光,随着最近一连串负面事件的出现,也变得不那么光彩照人了。

品牌声誉一跌千丈,消费者用脚投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业绩啊。在华北、东北、华东这些以前的重点销售区域,公司的营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消费者的信任就像座大厦,要用几十年的坚持才能筑牢,但要毁掉它,可能只需要几次自以为是的营销和几批不靠谱的商品。

桃李面包的故事给所有大牌品牌敲响了警钟,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永远是安全、可靠、让人放心的商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或者是漏洞满满的品控体系。

回到最初的初心,重新对品质保持敬重,也许才是桃李面包扭转信誉的唯一途径。而当它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时,怎样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大家都在期待着接下来的表现。

笔者观点

市场的地位可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保护伞。

要是一个品牌忘了当初出发时的初心,忽略了对消费者的尊重,忘了产品质量那块最根本的基础,哪怕曾经多么光彩夺目,最后也难免会在市场的浪潮中逐渐黯淡下来。

希望所有品牌都能记住这个教训,不要把消费者的健康当成赌注,一次又一次地消耗公众的信任,否则,不用多久,自己就会迎来严重的后果。

想动坏心思的时候,得好好想想,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可能带来的那些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