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深夜,红军城北郊的铁路岔道口静得可怕。 一队乌克兰新兵缩在生锈的货运车厢后,紧张地盯着前方,俄军刚“撤退”留下的空阵地显得很是奇怪。 突然,传来刺耳的呼啸声,TOS-1A温压弹砸进铁轨,3000℃火球吞噬了整片区域。
第二天清扫战场时, 老兵们红着眼清点,死者平均年龄19岁,死亡率是老兵的三倍。
俄军“三叉戟攻势”在这里砸下重拳,只要掐住T0514公路,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的10万乌军就会断粮断弹。
8月16日,俄军拿下鲁比日内,把乌军赶出罗金西克城区。 红军城和季米特洛夫之间的包围圈,眼看着就要封口。
地图上,代表俄军的红色箭头像两只大手,一只从红军城往北推,一只从季米特洛夫往南压。 被困在口袋里的乌军机械化旅,退路只剩两条坑坑洼洼的乡道。 俄军前线电台已经开始播放劝降通告:“投降有热汤,抵抗变肉泥。 ”
8月20日凌晨,战场突然翻盘。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把亚速旅从康斯坦丁诺夫卡前线抽走两个营,连夜插进多布罗皮利亚南面。 这支戴着狼头徽章的部队,一头扎进鲁比日内和罗金西克之间的废墟。
亚速营士兵把俄军坦克引进狭窄的厂区巷道,用美制“标枪”导弹从二楼窗口击杀。 一辆T-90坦克卡在倒塌的厂房钢架里,炮塔被连轰三发,车组尸体挂在舱盖上冒烟。集团军的步兵更惨,他们在十字路口刚露头,藏在超市废墟里的机枪就扫倒整排人。
“他们像老鼠打洞! ”俄军一名中尉在战地视频里骂娘,“每栋楼都要用炸药清三遍,打完一楼冒二楼。 ”
亚速营的玩命阻击,给北边战友打开一道生门。 8月21日,被困季米特洛夫的乌军突然动如脱兔。 残存的装甲车撞开路障,士兵徒步蹚过齐腰深的灌溉渠,沿着T0514公路残段狂奔。 俄军无人机拍到震撼画面,上百辆卡车、装甲车在田野里拉出滚滚烟尘,直奔第聂伯罗夫斯克方向。
俄军气急败坏调转炮口,朝着季米特洛夫的空营房轰炸。 但为时已晚,乌军主力带着重装备全身而退,连野战医院的X光机都打包带走了。
这场“金蝉脱壳”的代价是巨大的。 亚速营在罗金西克死守72小时,用2000人伤亡拖住俄军主力。 一名满脸绷带的乌军士兵举着打空的弹链箱对镜头嘶吼:“我们营还剩37个人,但北边的兄弟活下来了! ”
眼看围歼计划泡汤,俄军转头猛攻北线。 8月21日傍晚,俄军特种部队摸进沙霍沃村,用温压弹清除据守学校的乌军团残部。 这个巴掌大的村子战略位置很关键,它卡着康斯坦丁诺夫卡的后门。 俄军拿下这里,等于给红军城包围圈加了道锁。
红军城里,8万平民和乌军残兵正经历着煎熬。 俄军把心理战玩出花,半夜用矿井通道摸到楼底下放炸药,同时播放钻头噪音制造恐慌。
乌军的逃兵率一周飙升40%,国际雇佣兵集体拒绝进城区作战。 “他们月薪三千美元是来打狙的,不是来当人肉炸弹的。 ”战地记者在电报群里吐槽。
红军城煤矿供应乌军一半燃料,铁路枢纽控制着顿巴斯补给通道。 俄军11万重兵像铁桶般围城,温压弹把城南公寓楼炸成蜂窝煤。 亚速的兵员已损耗三成,60岁的预备役老人抱着二战老步枪蹲在战壕里。
当俄军在罗金西克逐屋争夺时,红军城高地后方还蹲着16万俄军生力军。他们始终没投入巷战,他们在等总攻信号。 而乌军仓库里,美国新到的“吸血鬼”反无人机系统刚开箱,德国“豹2A7”坦克的炮弹只够打两轮突击。
战地医院里, 军医指着满屋呻吟的伤员说:“白胡子老头和坐轮椅的残疾人占了三成床铺。 ”新兵补充速度追不上消耗,统计显示,顿巴斯新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足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