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歼-8,军迷圈有句老话:“中国空军的高空利剑,歼-8撑过了最难的那些年。”
这话不夸张。歼-8是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设计、定位高空高速截击的喷气式战斗机,它的诞生和成长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航空工业“啃硬骨头”的励志大片。
那么今天阿龙就来来聊一聊歼-8是何时制造的,又是靠什么“翻身”的,又发生过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空战模式变了。美国、苏联都研制出了能飞得又高又快的截击机,比如F-104、米格-25那一类。
而中国这边,歼-6(米格-19)和歼-7(米格-21)都偏短腿、格斗型,面对高空高速侦察机和战略轰炸机,明显不够用。
怎么办?没办法,只能自己琢磨一款“能追能打”的新飞机。
1964年,歼-8项目正式立项。
总设计师吴惠棠,带着601所(沈飞)的工程师们,硬是在“白手起家”的条件下搞出了原型。
歼-8最初的设计思路其实很朴素——把歼-7拉长、双发、加大油箱、加大升限,造一架“能飞得更快更高”的纯截击机。于是1969年首飞,1979年定型量产,这一折腾,就是十五年。
外观上,歼-8有点像“拉长的歼-7”,但气势完全不一样。双发布局,细长机身,进气道还是米格-21那种机头进气,再配上高耸的垂尾,“大白鲨”范儿十足。
技术指标也挺能打:最大速度2.2马赫,升限20000米,航程比歼-7强一大截。
不过首批歼-8的航电和雷达比较“原始”,主要任务就是高空拦截侦察机,典型“飞得快、打得远,但看不清”。
翻身之作,歼-8II。
真正让歼-8“翻身”的,是80年代顾诵芬总工程师设计的歼-8II(歼-8B/歼-8D/歼-8F等改进型)。这代飞机最大变化,就是进气道“搬家”——从机头挪到两侧,雷达罩也是终于装上了大雷达。歼-8II的雷达、航电全面升级,能挂PL-8/PL-11等中距空空导弹,作战能力直接迈进新台阶。
还别说,歼-8II的外观一下子变成了“双鸭嘴”,比起“老歼-8”,气场强多了。很多军迷都说,从歼-8II开始,中国战斗机终于告别了“贴牌货”的影子,开始有了自主创新的味道。
南海撞机事件,致敬英雄!
歼-8最著名的“事件”,要数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当年4月1日,中国海军航空兵王伟的歼-8II与美国EP-3侦察机在海南岛以南空域发生碰撞,飞行员王伟不幸牺牲。(致敬英雄!)

这件事让全世界第一次记住了歼-8,也让中国空军的高空截击能力走进大众视野。
其实早在80年代,歼-8就多次升空拦截美军SR-71“黑鸟”侦察机,虽然“黑鸟”速度太快很难直接锁定,但歼-8那种“硬钢到底”的劲头给美军留下深刻印象。
美军黑鸟侦察机,最大速度达到3.3马赫
歼-8的服役生涯极长,海空军、空军、试飞院、飞行学院都用过。
巅峰时,全国装备数量超过350架。虽然机动性和低空格斗不是强项,但歼-8的高原作战、高空巡航、全天候拦截能力,几十年里一直是中国防空网的“中坚力量”。
尤其在90年代之前,歼-8几乎是唯一能对美国侦察机构成压力的国产飞机。
每次有“外国不明飞行物”闯入,中国地面雷达第一反应就是:让歼-8起飞!
当然,随着歼-10、歼-11、歼-16等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的全面服役,歼-8慢慢退出一线。2019年,最后一批歼-8II在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退役,不少飞行员在告别仪式上热泪盈眶。
但歼-8依然在一些训练单位、靶机部队担任“余热”角色。毕竟,这架飞机见证了中国空军从“高原”到“高峰”的全过程。
对很多老飞行员来说,歼-8就是青春。机库里那些磨破的飞行服、泛黄的训练本,都是和歼-8一起熬过的。
它不是最先进,也不是最灵活,但它是中国航空工业“敢为人先”的标志。
你问今天的歼-8值不值得怀念?
阿条觉得,历史意义和精神象征,远远大于技术本身。
总结一句,歼-8是中国航空工业“独立自主”的第一张名片。它撑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为后来的歼-10、歼-20铺平了道路。
下次你在航空展上看到这架“大白鲨”,不妨多看一眼,背后是几代中国工程师和飞行员“硬核奋斗”的故事。
你对歼-8还有哪些记忆?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