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友吐槽:为何中国多次受助却从不感恩?

一些美国网友感到困惑:美国曾多次帮助中国,但为何中国似乎并不怎么表达感激之情呢?

在美国的问答网站“Quora”上,有个美国网友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美国在历史上多次帮助中国,为什么中国好像不太表示感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实际上牵涉到中美两国百年来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清朝末年,人们之间的互助越来越少,单方面的付出却越来越多。

1784年,美国刚刚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经济还在起步阶段。这时,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商船来到了广州,开启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第一次贸易交流。

在清朝时期,尽管国家已经开始显得有些衰弱,但它仍然是亚洲最大的市场之一。到了19世纪初,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朝开放了国门。随后,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各国在中国的利益应该保持平衡。

这项政策表面上防止了清朝被一个国家独占,实际上帮助美国在中国建立了贸易基础。清朝对美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贸易规则,允许美国的船只自由进出港口,并减免了一些关税,这为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

清朝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1844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美国获得了与英国相同的特权,比如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清朝政府的外交让步,主要是为了牵制英国,而不是特别偏爱美国。

在1881年,清朝政府开始派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但因为国内情况不稳定,这些计划未能持续太久。清朝的这一开放举措给美国带来了不少经济上的好处,然而在美国的历史记录里,这个事实却很少被提及。在美国网友的讨论中,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清朝曾经对美国的支持。

在1900年,因为义和团运动,八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了侵略。清朝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不得不签订了《辛丑条约》,需要赔偿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总共要赔9.82亿两。到了1908年,美国提出退还一部分赔款,用来资助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这也促成了清华学堂的建立。

美国认为这是一种好行为,但实际上退款的使用受到了很多限制。很多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被培养成了亲美的精英,为美国在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服务。这种援助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而是带有战略目的的投资,目的是增强美国在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工人的辛勤汗水

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的淘金热让人们迫切需要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来运输黄金。1865年,中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约15000名中国工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广东,他们远离家乡,漂洋过海,为了生计做着危险的工作,报酬却很低。

他们在内华达山脉的陡峭山路上辛苦工作,开凿隧道,搬运土石,铺设铁轨。那里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尤其是冬天,经常会有暴风雪。在1866年到1867年间,连续发生了44场大雪,导致很多工人因为冻伤或者雪崩而失去了生命。铁路公司没有提供足够的防护装备,工人们的住处也很简陋,食物也很短缺。华工们所承受的牺牲在当时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1869年5月10日,太平洋铁路建成,标志着美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进步。然而,在庆祝通车的日子里,中国劳工却被忽视了,官方记录中很少提到他们的名字。铁路的建设凝聚了他们的辛勤劳动甚至生命,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

1882年,美国出台了一项法律,禁止华工和他们的家人入境,这抹去了他们对美国的贡献。这段历史在美国人的讲述中很少被提及,但实际上,华工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的支援和策略思考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导致国民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孔祥熙和美国的财政部长莫根索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协议,允许中国用白银来换取急需的军用物资。

1941年,美国推出了《租借法案》,给中国提供了有偿贷款,并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胶等重要物资,间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到了1942年,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美国于是开辟了驼峰航线,这条航线从印度的阿萨姆延伸到云南昆明,运送了73万吨物资。这条航线经过喜马拉雅山,飞行条件非常恶劣,期间有468架飞机坠毁,1500多名美军飞行员牺牲。

1943年,史迪威将军提出要训练60个国军师,但最终只成功装备了36个师,提供了108辆坦克、1394架飞机和超过3000门火炮。到了1944年,魏德迈接替了史迪威的职务,调整了训练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国军的实力。不过,这些援助是带有条件的,国民党需要开放市场并签署了一些不平等的协议。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继续提供帮助,支持蒋介石的军队占领城市,接收日本军队留下的武器装备,并低价出售在缅甸储存的军火。从1946年到1948年,美国援助了价值20亿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700架飞机和300艘舰船,以帮助国民党在内战中对抗解放军。

这些帮助并不是完全没有目的。美国希望阻止日本的扩张,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战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想要建立一个亲近美国的政府,来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

1949年,美国发布了一份《中美关系白皮书》,杜鲁门政府声称国民党的失败是由于自身的腐败,与美国无关。这种说法显示了美国援助的功利性:当战略目标无法实现时,美国会迅速推卸责任。

在1969年,中苏两国因为边界争端发生了冲突,这个事件发生在珍宝岛上,后来被称为珍宝岛事件。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冲突,苏联一度考虑使用核武器。为了避免美苏之间出现误判,苏联提前向美国通报了情况。美国总统尼克松得知后,迅速把这一情报告知中国,促使中国采取了防御措施,最终让苏联打消了行动的念头。表面上看,这是美国对中国的友好举动,实际上,这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的一个策略。

美国从中苏关系恶化中获益,情报交流的目的也不是出于道德考虑,而是为了打击苏联在全球的势力。

1949年,国民党撤到了台湾,美国帮助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的计划落空了。解放军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军工系统,接收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力量迅速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开始采取遏制政策,中美关系变得紧张。1970年代,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但合作依然以各自利益为中心。

美国网友忽略了历史的两面性。清朝支持贸易曾帮助美国经济起步,中国劳工的辛勤工作也为美国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美国的援助,无论是庚子赔款还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军援,都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中国的付出没有得到美国的广泛认可,同样,美国的援助也并非完全是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