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亦坦言,特朗普阴谋落空,中国造船业稳坐全球半壁江山

美国的一些智库也不得不承认,特朗普费尽心思策划的阴谋搞砸了。那占领全球一半市场的中国造船业,没那么容易被打压倒退。

美国智库 CSIS 最近刚出了一份报告,数据摆在那儿,挺直白的:从 2024 年开始,美国政府加大力度打压中国造船行业,结果还是搞砸了。

一开始,国际航运公司还真是一阵慌张,赶着给中国的船厂下大订单,可没多久,订单就逐渐减少了。但到今年为止,订单量又回到了往年的水平,说明全球航运界对于中国造船离不开的事实没变,而美国的威胁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要说美国这次动作有多凶猛,2024年3月,美国五大工会直接向政府递上了请愿书,指出中国造船行业存在“反竞争的贸易行为”。紧接着,在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马上展开了301调查,针对中国造船业的封锁就这样正式拉开了序幕。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搞精准收费港口费。在2025年4月推出的新政策里,就写明了,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要按净吨位来付费。从2025年10月开始,每净吨要交50美元,到了2028年,这个数字还得涨到140美元。

一艘能装1万个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单次靠港的港口费至少得花756万美元以上。

紧接着,又推出了“美货美运”的强制标准。《美国船舶法案》2.0版要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必须用美国船舶运输,比例每年逐步提高,最终要达到10%。政府的订单更是要求百分之百由美国船舶来承运。

还没完呢,美国又搞起了全面的技术封锁。他们不仅限制先进设备对华出口,还打算对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加收关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也直言,这是明目张胆地侵犯国际贸易规则。

美国这般折腾,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心慌意乱。美国海军2025财年报告里直接点了,本国的商用造船业已经“彻底崩溃”。2024年一年都只建了5艘大型商船,而中国同期竟然造出了超过一千艘。

特朗普政府打算靠“薅全球羊毛”来补贴自己国内的产业,光港口费这一块,他们估计每年能多挣好几千亿美元。

全球的航运企业可不是吃素的,面对美国的强压,他们用订单表达了态度。地中海航运(MSC)在2025年4月之后,也依然向中国船厂订了12艘新船,其中就有6艘是22000TEU的LNG双燃料集装箱船。

这家拥有全球最大船队的公司坦率地表示:中国在绿色船舶技术与建造速度上的优势,是短时间内没人能取代的。

这事儿可不是个孤例,德国赫伯罗特、日本商船三井这些大公司也没有跟着美国跑。他们都明确表态:中国是在确保供应链多元化方面的关键伙伴,离不开。

中国造船这块能顶住压力,可不是什么靠运气凑的。先说产业链,长三角地区半径200公里内聚集了上千家配套企业,密密麻麻。从船用钢板到动力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半小时”供应链的目标,你说厉害不?

就拿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用的EH47止裂钢来说吧,之前这技术一直受制于人,一直卡着脖子。不过中国一突破,现在把全球市场份额一下子拿到了60%以上。而且啊,连全球功率最大的双燃料主机、无轴轮缘电力推进器这些核心设备,咱中国都能自己搞定,还能批量生产,真是牛得不行。

提到绿色转型这块,中国早就开始行动了。国际海事组织(IMO)不是提倡减排吗?中国的船厂早早就着手布局新能源船舶。到2025年开年,1到2月这段时间,全球大概70%以上的替代燃料船订单都给中国拿下了。

LNG、甲醇、氨这些主要的船型都已涵盖到位啦。中远海运川崎造的那艘16000标箱的甲醇双燃料船,单箱的油耗比传统燃油船低了42%,续航还能超过1500公里呢。反观韩国,那边的订单基本都拿LNG船为主,市场结构就太单一了。

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差距可是明显得很。中国的造船厂建造速度比韩国快个10%到15%,劳动力费用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呢。举个例子,一艘10000TEU的集装箱船,中国厂家大概报价1.2亿美元,而美国厂建造光这块费用就要超过6亿美元。

美国政府折腾了半天,2025 年的预测结果直接打了个脸。前八个月里,中国拿下了全球一半的造船订单,比例和2023年一样。恒力重工这些企业的订单排到2029年,工厂里都满负荷运转着。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前九个月里,中国的造船完成量、新签订单和手头在手的订单在全球的比重都超过了一半,分别达到了55.1%、74.7%和61.4%。

美国原本打算联合盟友一起对抗,但结果没人响应,欧盟和日本都没有跟着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则直接发了声明,指出美国这样的举动会影响全球航运市场,威胁到产业链的安全性。

美国自己反而吃了不少亏。收港口费的政策,直接让进口的花费增加不少。德鲁里航运咨询算过账:到2025年,美东和美西航线的运价,分别上涨了19%和35%。这次涨价,直接又把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给推高了一把。

美国智库 CSIS 的报告也没得硬刚,只能认了:航运公司大多还照旧操作,美国的政策没咋让订单从中国流走多少。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根本原因还是美国自身的问题。

一方面,美国造船业因为长时间没搞工业化,早就丧失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航运体系对中国产能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

中国造船业不仅能坚守住,还在向高端迈进。到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拿下了卡塔尔能源公司24艘超大型LNG运输船的订单。这些船可是27.1万立方米的“大块头”,属于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难度的“三高”船舶,过去一直是韩国的领地。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正式交付投入运营啦,这一举动意味着中国在高附加值船舶这块终于掘出头来了。

技术创新还在不断为行业打开新局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开发出了醇氢电动系统,采用“甲醇发电 + 智能控制”方式,确保船舶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实现零排放。

这个技术不仅解决了纯电动船舶续航不足的问题,还能利用现有的加油站改成补给点,改造的费用只有传统加氢站的二十分之一。

面对美国可能会进一步限制,中国的造船行业一点也不怕。舟山市发布了《世界修造船中心行动方案》,迈的目标很明确:到 2027 年,船舶产业的产值要达到 3000 亿元,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船舶研发和生产基地。

从“造得好”到“造得精、造得新”,这才是真正应对外部压力的核心途径。

就在美国还在打政治算盘的功夫里,中国的造船行业早已在绿色转型的全新赛道上领跑得摩擦了。

这场比拼一开场就没太大悬念。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单方面的制裁来挡住中国造船业的前进步伐,可偏偏没搞清楚市场的规律到底怎么样,也没弄懂全球产业链的门道。在技术储备、成本控制上,中国造船业都占有优势,还能掌控整个产业链,赢面早就稳稳地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