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上百万伤亡、数千亿美元损失,这不是电影剧本,是两伊战争留下的冷冰数据。更扎心的是,它改变了整个中东的走向,把世界能源和安全都拽进风暴眼。为什么一场从河道争执开始的冲突,会滚成地缘、宗教、霸权的超级雪球?是谁按下了开战按钮,又是谁在背后加油添火?别急,我们从一串时间坐标开始,一层层把这团乱麻理顺。
一边是伊拉克的萨达姆,高调喊出要做波斯湾的主心骨;另一边是伊朗的霍梅尼,要把伊斯兰革命的火苗吹到邻居家。一个要当地区领袖,一个要当革命发动机,碰撞能不大吗?更刺激的是,伊拉克什叶派占比达54.5%,逊尼派40.5%,但权力在逊尼精英手里;霍梅尼流亡到伊拉克十三年,影响力渗透基层。萨达姆担心国内地基被掏空,1978年赶人出境。看似止血,实则埋雷:这记“驱逐令”,让两国恩怨加倍,等着某天引爆。
往回倒带到1963年,伊朗国王巴列维推“白色革命”。数字漂亮得像年终报表:人均GDP从1962年的207美元蹿到1978年的2166美元,翻了十倍。但多数人没分到蛋糕,贫富差距越拉越长。巴列维强压宗教势力,霍梅尼公开怒批他是美国代理。两人僵持,1965年霍梅尼被送出国,到伊拉克长期流亡。1978年,萨达姆怕伊拉克什叶派被点燃,选择驱离霍梅尼。第二年,伊朗国内大反转:霍梅尼回国,革命迅速推翻王朝;几乎同时,萨达姆在伊拉克上位。两个新政权都带着强烈目标,一个要扩散革命,一个要扩张影响。街头的普通人看得更实际:油价、饭价、工作机会,谁也不想因为口号过日子更难,但风向一旦形成,人就被推着走。
看着像平静的,是战争开前那段外交“拉扯期”。萨达姆盯着阿拉伯河出海口,伊拉克的出海窗口最宽不过48公里,而霍尔木兹海峡最窄仅34公里还在伊朗握手里。对他来说,像把脖子卡在门框,开合权不在自己。萨达姆提出让伊朗在阿拉伯河上“稍微松手”,理由是伊朗海岸线更有余量;伊朗的回复简单直接:主权不谈折扣。拒绝是拒绝,火气是火气,但表面还维持着“沟通”。伊朗这时也在忙内部整顿:新政权为巩固权力进行清洗,军政系统换血,效率下滑;空军尤其尴尬,飞行员多受训于美国,被怀疑忠诚,出现有飞机没足够合格飞行员的窘境。有人以为这样能拖住冲突,让各方冷静。但这其实是短暂的安静,像大坝上出现裂缝,看不到水花不代表压力在减。反方声音也在发酵:有观点认为伊拉克没必要急,经济靠石油,战火一烧收入先打折;也有人提醒霍梅尼,革命输出会把邻国都推到对立面,外交圈会缩成孤岛。两边都有人劝“收一收”,可地理卡脖子、宗教激烈对撞、权力更替后的不确定叠加起来,一句“再谈谈”已经挡不住推力。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下令突袭,战争正式开场。这一刻让人恍然大悟:之前的每一步,都是为这一天铺路。为什么他敢?其一是外交牌。伊朗革命后和美国翻脸,美国把资源和好感递向伊拉克,数百亿美元援助开路,欧洲跟着提供武器、顾问,法国尤其积极。按常理苏联会对着干,但霍梅尼喊“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苏联也不买账,转而偏向伊拉克,甚至援建约20亿美元民用项目。阿拉伯世界担心伊朗革命外溢,集体站队,沙特、科威特拿出上百亿美元助伊拉克买硬货。其二是伊朗内耗。清洗带来的战力空窗期,让萨达姆觉得是“窗口期”。当坦克压过边界、炮火点亮夜空,所有伏笔集中爆发:驱逐、河道之争、革命输出、外交选边,拼在一起成了现实的火线。
战事一开,看起来像要速胜,实则拖成泥潭。外面说风雨要停,其实云层更厚。伊拉克手握外援,伊朗被动应战、盟友稀少,只有利比亚和叙利亚公开支持,原因也各有打算:一个不愿看萨达姆坐稳阿拉伯话语,另一个奉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对局面有用,但不解根子。新的障碍不断冒头:伊朗要在内部恢复秩序同时应对前线压力,战争成本像无底洞;伊拉克一边打仗一边要安抚国内不同派系,财力消耗肉眼可见。分歧反而更深:伊朗不可能在主权和革命理念上退后,伊拉克不可能在出海口和地区地位上放弃。和解像挂在墙上的标语,看得见摸不着。对普通人,难的是过日子:油田受影响,贸易线受阻,价格随地震波抖动。对中国读者,这里不该只看热闹: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能源的咽喉,中东一搅动,世界油价和航运都会跟着晃。虽然当年我国油气进口不如如今,但今天我们越来越依赖海外能源,任何波动都会传到餐桌和工厂。也许此时最该想的是,别让地理和意识形态把经济命脉捏在别人手里。
有人说,萨达姆是勇敢的战略家,顺势而为;也有人夸霍梅尼有号召力,敢把信念带出国界。听上去闪闪发光,其实像把打火机丢进油库。地理卡点是事实,宗教情绪是事实,但把战争当解决方案,是最昂贵的自欺。你看,外交上四面八方都说支持伊拉克,结果是两国一起掉进深坑;伊朗要纯粹的理念,现实却给出孤立账单。不妨给两边一个“好评”:一个算术学得好,会把援助当胜利;一个语文学得好,会把口号当护盾。可人生不是考卷,代价不会打折。
到底是地理卡脖子逼人动手,还是理念外溢逼人反弹?支持伊拉克的一方说,安全出口是生存线,拿回控制权天经地义;同情伊朗的一方说,主权不卖,革命是内政选择,外界围堵太过火。如果换到今天,中国需要的是稳定油路还是远离意识形态冲突的安全距离?你更认同哪边的逻辑,欢迎在下方说出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