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晨每月8万捐款住破旧公寓,摄制组推开门后都懵了

张碧晨每月8万捐款住破旧公寓,摄制组推开门后都懵了

海关那边又扣东西了。

长沙海关的扣留清单上写着“演出服”,23箱。张碧晨刚从南非回来,整个团队的行李箱都被她征用了。海关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药。青蒿素,治疟疾的。

更离谱的是,连金唱片奖杯的绒布袋都被掏空了,塞着药片。

这事儿后来怎么解释的,我也记不太清了。反正那些药,折腾了一圈,还是到了该去的地方。

说起来,这几年见过的奇怪事情不少。

比如那次录《凉凉》。制作人跟我们说,张碧晨在零下5℃的录音棚里脱了鞋袜,光脚站了二十多个小时。为了找那种飘忽的感觉。

重录了17遍。声带都充血了。

录音师的笔记本上写着她说的话:“我要让每个尾音都有呼吸的重量。”

挺矫情的话,但她确实做到了。那首歌后来播放量过了百亿。

第二天有人拍到她蹲在消防通道吃冷盒饭。这张照片现在还是她工作室的屏保。

河南暴雨那阵子,救援队的车陷泥里了。车上装的是儿童急救药,急得不行。突然跳出来个瘦小的身影,扎进齐腰深的洪水推车。

志愿者登记表上,她写的名字是“小张”。

在安置点待了三天,做物资调度。用歌手那套气息控制法给人做心理疏导。村民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个“小张”得过金曲奖。

有个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每月收到8万块的匿名捐款。占她当时收入的37%。

她想出个法子,把音箱连到地板上,让孩子们用脚感受音乐的震动。聋哑女孩用手语比划“张老师是耳朵”的时候,现场有人听到她转身时衣服摩擦的声音。很轻的哽咽。

这事儿藏了好几年。

直到电视台要给她做改造节目,摄制组去她家才发现——这位金曲女王住在70平米的旧公寓里。

行业里这样的人不多了。

或者说,这个行业本身就变了。

有人侵犯她版权,证据确凿。她没要赔偿,只要求两件事:补登所有词曲作者署名,向音乐教育基金捐20万。

“比起账户数字,行业尊严更需要守护。”

这话后来被做成金属书签,送给合作过的音乐人。

声带囊肿手术的时候,医生说可能会失去她标志性的金属音色。她提前录了30版demo备用。

术后禁声期间,用平板电脑敲出743条制作建议。

复健时她发明了个练声法:把脸浸在温水里练气息控制。避免声带二次损伤。这法子后来被星海音乐学院写进教材。

拆线后录的第一首歌《心跳的证明》,嗓音里多了种沙砾感。网易云音乐上2.3亿条评论,都在说那种“破碎感美学”。

有时候失去的,反倒成了得到的。

机场电梯里遇到个保洁阿姨,哼《年轮》跑调。92秒的电梯时间,她教会了阿姨正确的气息方法。让阿姨摸着她的横膈膜感受呼吸节奏。

这事被保洁员女儿发到网上。后来有了“寻找92秒老师”的活动,有了“午间音乐驿站”。她用垃圾桶当鼓教节奏训练。

抖音话题播放量破14亿次。

2021年拿年度女歌手奖的时候,她在后台哺乳室用手机看直播。奖杯快递到工作室,附了张手写纸条:“请帮我刻上女儿生日。”

剖宫产术后第9天开始练声,第28天完成《漂流》录制。专辑内页用摩斯密码写了“To my lighthouse”致女儿。

被问怎么平衡事业和育儿,她展示手机截图:左屏是混音文件,右屏是婴儿监护器。

“这就是我的日常。”

她还给中国地震局当过科普宣传大使。把汶川地震的监测数据转化成《生生不息》的旋律线。在芦山地震十周年活动中,带着幸存儿童用钢片琴演奏余震波形图。

当年被埋126小时的老人,颤抖着打起节拍。

收集选秀节目淘汰选手的废弃创作,自费找编曲家重新整理。那些被贴上“B级创作”标签的曲谱,经她改编后变成“星辰收藏家”系列,所有收益注入新人扶植基金。

失聪作曲家陈驰的《寂静海》经她演绎,在Billboard中国榜连续在榜19周。

某次整理仓库,发现份乐谱背面写着“妈妈我上电视了”。她联系节目组找到作者——外卖员李建国,安排他参与电影配乐工作。

这些年,见过太多人来来去去。有人红了就飘,有人糊了就躺。

她好像一直在做一件事: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什么。

也许是对音乐的敬畏,也许是对这个世界还存有的一点温柔。

在这个越来越魔幻的行业里,张碧晨的存在本身就是件奇怪的事。

她不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在寒夜里赤脚唱歌,在洪水中推车,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做着没人在意的事。

这样的人,这个时代还有几个?

我也不知道。

只是有时候想起她,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