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报到仅2天,因身材变胖、没文化遭质疑
全红婵这两天刚刚在暨南大学报到,不少网友都以为这会是一场喜事,毕竟她是跳水队的名将,手里攥着奥运金牌,按理说大家应该更多地送上祝福。
可网络就是这样,风向说变就变。
她刚迈进大学校门,评论区就开始掀起风浪,有人盯着她的身材嘲讽,有人拿学历说事,还有人质疑她文化课水平,说她只是在混文凭。
甚至“文盲保送名校”的说法都出来了,让人看了直皱眉头。
说全红婵没文化,说她胖,其实这些声音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她在国家队的时候,网上就有不少人讨论她的普通话、她的身形。
现在好不容易拿了世界冠军、顺利被保送进大学,按理说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结果一堆质疑扑面而来。
有人说运动员上大学太容易,专门的运动训练专业文化课要求低,还拿她的“农民出身”调侃,甚至有些评论直接否定她能读懂专业课,觉得她只配学运动康复之类的“简单内容”。
这些话一出口,话题就变得非常刺耳,也很容易点燃网络的戾气和分裂。
但我们回头看看全红婵的经历,真的远比这些“键盘侠”的刻薄轻描淡写要厚重得多。
她18岁,已经为国家拿下3块奥运金牌、8个世界冠军,还获得了世界泳联2024年“最佳女子跳水运动员”荣誉。
她的荣誉背后,是从农村走出来孩子的汗水和坚持,是一次次比赛和训练的牺牲。
因为体育道路,她错过了正常校园生活,现在能走进大学校园,是她人生难得的补偿。
暨南大学还给她定制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让她能兼顾赛事和学业,甚至院长是苏炳添这样在体育圈有分量的人。
可以说,学校和社会已经在用实际行动欢迎她,支持她。
而现实是,类似的“运动员文化课质疑”其实在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里早就反复出现过。
像跳高冠军张国伟、乒乓球名将马龙、举重世界冠军廖秋云,他们进高校时也被质疑过是不是只靠体育成绩进门,是不是学业跟不上。
但事实就是,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和普通学生不同,他们早早就进入专业训练,很多机会需要国家政策的配套和关怀。
就拿全红婵来说,她过去的努力和成绩足以让她获得这样的机会,这并不是制度漏洞,而是国家给特殊人才的正常通道。
至于身材问题,大家都知道一名跳水运动员为了比赛需要严格控制体重,但训练周期不同、身体状态变化很正常,有时候恢复期会有起伏。
这种变化不光是全红婵,世界顶级运动员都一样。
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的身体本来就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功能和成绩,她是靠实力赢得世界认可的。
把注意力全放在外表上,其实反而暴露了网络审美的狭隘。
说到底,全红婵能走进大学,能继续在专业领域深造,这本身就是值得庆祝的事。
她在台上的一幕,穿着校服,低头认真佩戴校徽,很多人都能看出她的珍惜和努力。
那些在屏幕后吐槽她的人,很多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的焦虑和偏见。
大家都说“农村孩子要逆袭”,可当真正逆袭了,网络又开始刁难。
其实更该关注的是,全红婵和她一样的运动员,如何在学业和运动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用自己的经历带动更多孩子勇敢追梦。
大多数网友还是支持她的,有人为她加油,也有网友回击那些冷嘲热讽,认为应该给她空间成长。
这几年,中国体育圈一直在推动运动员文化素养提升,也鼓励他们走出赛场,走进社会,让更多孩子看到多元发展可能。
只要全红婵愿意学习、愿意努力,学校、社会都应该多一些包容和鼓励,而不是用有色眼镜去苛责。
最后说一句,如果一个世界冠军都不能获得尊重,那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全红婵这条路本身就不容易,网络上的恶意其实改变不了她的成绩和价值。
与其盯着她的小瑕疵,不如多给她一些掌声和鼓励。
这才是大多数人心里真正希望看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