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之中,俄罗斯这一家,如今是唯一一个连航母影子都没的。
这种缺口,不只是军事上的尴尬,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警示牌。
但要说尴尬,英国和法国也没好到哪去。法国那艘“戴高乐”航母,动力还不及咱们055大驱的一半;英国那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更是年年大修,刚出坞就毛病一堆,几乎成了“修船工培训基地”。真较起真章来,英法两家的航母加起来,恐怕也拦不住咱们一艘076。
这些国家当年可都是能在远洋横着走的,现在却混到这种境地,变化之大,不得不让人感叹。
如今真正有航母成建制作战能力的,全球也就中美两家。
再看俄罗斯,一度在航母领域只剩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还常年趴窝吃灰,如今干脆彻底没了。俄军已经不是三十年前苏联的那个调子。普京想打的仗已经打上了,但想收手?难,非常难。
战争可以一夜打响,撤军有时却比登天还难。那些陷在军工生产线上的人、厂子,突然关掉,谁来养?一个坦克厂、飞机厂、大炮厂,一般不是几百号人,而是几千上万口子吃饭的饭碗。三年围着炮弹转,突然没了活儿,大批工人下岗,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炸弹。
更麻烦的是经济结构。俄罗斯的轻工业早被掏空,国内的机电产品、日用品市场,早已被中国制造填满。你听着好笑,前阵子俄方说要制裁咱们的大型卡车,转头一盘算,从刮胡刀到卫生巾,从电钻到锅碗瓢盆…几乎统统是中国货。
问题就在这:俄罗斯想脱离中国供给链,现在是几乎不可能的。
真要自给自足?俄罗斯早没了生产这些东西的完整架构。去欧美买吗?可欧美超市里的这些商品,很多也是从中国进口的,有些甚至还是中国代工的西方品牌。比来比去,俄罗斯人发现,还是买中国货最划算。
这就成了个死循环:哪怕明天停火重建,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都是刚需,绕不开中国。军火厂生产可以放缓,可普通人生活的补给链拆不掉。
这会给俄罗斯带来长远影响。战争结束后,它会从一流强国彻底掉到二流的尴尬区间。不仅军事战略受限,在经济上也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它很难再有实力玩背后捅刀那一套。
轻工业这块,中国有义乌、华强北、珠三角这样的生产集群;军工上,沈飞、成飞、西飞甚至已在推进六代机的研发,这连美国人都感到压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一套输出模式,不靠炮舰、不靠殖民,而是靠源源不断的物美价廉。不是逼着你买,而是你发现不用中国的,生活成本马上飙升,质量还不一定好。
有意思的是,这种模式和当年英国靠卖鸦片开市场完全相反。英国是用战争打开大门,中国则是用低价高质的实用货,悄悄把别人家厨房、客厅、工地占满了。
这种渗透是润物无声的,等你想反应,发现家里十之八九的物品都印着“中国制造”。
所以,对俄罗斯来说,不管它的外交怎么转向,经济链条已经绑死了。甚至可以说,俄乌战争结束的那天,不会是中俄经济分手的开始,反而会让俄罗斯更加依赖这条通道。
市场放开、贸易顺畅,比什么军事联盟都更能稳住一段关系。这套逻辑其实对任何国家都成立,不只是俄罗斯。
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急于用强硬手段逼别人站队。用的是更长线的“温水煮”。你买习惯了我的货,离开就会心疼。
这就是和别人划界、喊口号、造航母完全不同的另一层竞争方式。懂这一套的,自然能看到后面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