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福建人有多会搞钱吗?这3个商业智慧值得学习

你知道福建人有多会搞钱吗?海外闽商曾在东南亚创造 “三个 80%” 奇迹:

印尼 80% 的华人富豪祖籍是福建,马来西亚 80% 的橡胶园由闽商掌控,菲律宾 80% 的零售业被闽籍侨商垄断。

他们“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创业信念,激励很多福建籍富豪走向人生巅峰: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以4760亿元人民币身家,在今年3月登顶中国首富,在全球富豪榜排名第23位!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2024年资产高达 38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823.98 亿元,位居全球第 42 位!

美团创始人王兴,2024年以591亿元,位列全国富豪第38名;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则累计捐款超120亿元!

福建人为什么这么有钱?下面这3个商业智慧,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值得我们学习。

01.善于从 “小产品” 切入

福建商人善于从“小产品”切入,通过精细化运营,做成大产业。

就拿“珠宝镶嵌” 产业来说,全国 15万从业者中,80%为莆田北高人。他们开设终端零售店超3万家,年销售额 3000亿元,占全国黄金珠宝市场 60%以上。

深圳水贝珠宝交易中心里, 90%临街商铺由莆田人经营。周大福、老凤祥等品牌区域加盟多由莆商运营。

这种从“小产品” 切入的商业智慧,在茶叶产业和服装产业扩张上面,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安溪茶商将传统茶叶拆解为 “原叶茶 — 茶饮料 — 茶食品 — 茶日化” 全产业链,八马茶业年营收突破 20 亿;

石狮服装企业首创 “前店后厂” 模式,从 “外贸尾单” 到自主品牌,培育出七匹狼、九牧王等上市公司。

02.一村一产业

福建人的第2个商业智慧,是创造出 “一村一产业”的商业模式,形成密集商业网络:

晋江陈埭镇丁氏家族,主导运动鞋产业,安踏、特步、361° 等品牌总部均聚集于此,形成从鞋底、鞋带到设计的完整产业链;

南安仑苍镇 90% 人口从事水暖器材,九牧卫浴、中宇建材等企业共享供应链,占全国市场份额 60% 以上。

这种 “亲戚带亲戚、同乡帮同乡” 的商业模式,将信任成本降至最低。

就拿莆田木材商在东北林区来说,自觉形成 “采购 — 运输 — 加工” 闭环,同乡间赊账交易周期可达 180 天,违约率不足 0.5%。

沙县小吃则形成了全民产业链,年营业额超50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村民在家门口开店,年收入就达到6-7万元。

03.白手起家

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成为福建商人的精神图腾,从下南洋的 “卖猪仔” 华工,到当代创业者,闽商白手起家比例超 80%。

曹德旺 14 岁辍学谋生,1987 年福耀初创时,国内汽车玻璃被日本旭硝子垄断,一块玻璃售价 2000 元。

曹德旺砸锅卖铁投入 627 万元引进芬兰设备,为攻克技术难关,他在车间吃住 4 个月,最终将玻璃成本压至 200 元,倒逼日本企业降价 90%;

张一鸣在创办字节跳动前,曾开发 "九九房" 租房平台,因资金链断裂,在中关村办公室打地铺半年。

2012 年今日头条上线后,团队为优化推荐算法,连续 180 天每天迭代 3 次模型。张一鸣曾在凌晨 3 点,带工程师蹲守北京西二旗地铁站,统计乘客手机使用习惯。

这种 “死磕” 让 APP 日活从 10 万到 1 亿仅用 11 个月,创下互联网产品增长纪录;

1990 年代,安踏创始人丁世忠带着 200 双鞋赴广交会,因无展位,在展馆外摆地摊被保安驱赶 7 次。

他躲在厕所隔间修改样品,最终靠一双改良的 “魔术贴运动鞋” 拿下 3 万元订单,这成为安踏转型的第一桶金。

这种 白手起家的商业智慧,是面对悬崖时架起桥梁的勇气,是身处低谷时凿穿岩层的坚韧,更是刻在闽商骨血里的生存信仰。

结语:闽商成功的系统模型

福建人的经商天赋,并非偶然天成,而是地理约束、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制度创新与群体智慧共同孕育的文明果实。

这种 "山海困境 — 海丝基因 — 宗族信任 — 政策杠杆 — 价值反哺" 的动态循环,使闽商在全球产业链中,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福建人以商业为媒介,完成了从生存突围,到文明输出的历史跨越,其经验为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崛起,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