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差点被活捉,此人擅自撤退,西北野战军险些全军覆没

彭德怀差点被活捉,此人擅自撤退,西北野战军险些全军覆没

正文:

要说解放战争里最悬乎的一仗,西府战役绝对算一个。彭德怀的司令部,距离被马家军的马刀剁成肉泥,也就差那么一丁点儿。

当时那场面,谁经历过谁腿肚子不转筋?司令部正在转移,冷不丁就听见后面马蹄声跟打雷似的,马家军那帮不要命的骑兵疯狗一样就扑上来了。

这事儿是怎么闹到这个地步的?说白了,就是一场豪赌输了,而那个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的人,叫王世泰,时任第四纵队的司令。

咱得把时间往前倒倒,看看西北野战军当时是个什么家底。跟东北那边的兵强马壮、阔气冲天没法比,西北这疙瘩,一个字,穷。穷到什么份上?士兵的裤子都快磨成布条了,一顿饱饭都是奢望。

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压在门口,中央就指望彭德怀这几万人能把他死死拖在黄土高坡上,好给其他战场争取时间。这任务,说白了就是拿血肉当磨盘,硬耗。

西北野战军拢共不到八万人,还得掰成好几瓣用,守着那么大一片根据地,兵力撒出去就跟往沙漠里泼水一样,看不见影儿。

到1948年,其他野战军都开始搞大兵团作战,动不动就围歼国军一个整编师,可彭老总这边,连打个县城都得算计半天粮食够不够吃。

就是这么个背景下,彭德怀决定打宝鸡。为啥是宝鸡?没别的原因,就是听说那儿有胡宗南囤的大批物资,而且守军不强。

西野这帮饿疯了的汉子,眼睛都绿了,心想这回可算能吃顿饺子了。大军一动,还真就顺风顺水,几乎没费什么劲儿就拿下了宝鸡城。

进城一看,好家伙,仓库里军装、粮食、药品堆得跟山一样。战士们乐坏了,觉得靠着这批家当,起码能再挺个一年半载。

可人一走运,就容易头脑发热。彭德怀也没想到,他这一口咬下去,捅了马蜂窝。宝鸡这地方,不光胡宗南盯着,盘踞在青海宁夏的马家军也当它是块肥肉。

西野前脚刚进城,屁股还没坐热,胡宗南和马步芳的部队后脚就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这俩平时狗咬狗的军阀,这回倒挺默契,目的就一个:抢回宝鸡,顺便把西野这支“泥腿子”部队给灭了。

一下,西野就成了瓮中之鳖。城里是刚缴获还没捂热的物资,城外是黑压压的敌人。想守?火力不够,兵力也散。想打?人家是骑兵,来去如风,你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

彭德怀一看,得,赶紧撤。煮熟的鸭子飞了,谁心里都不好受,可总比全军交代在这儿强。

问题就出在这个“撤”字上。按照计划,王世泰的四纵负责在西边顶住马家军,给主力部队和司令部争取转移时间。这可是个玩命的活儿,谁都知道马家军的骑兵有多凶悍。那帮人打仗没别的,就是快马配马刀,一个冲锋就把步兵阵线撕得稀烂。

王世泰顶了一阵,眼看敌人越来越多,自己这点人根本就是往里填。他心里那个算盘就开始拨拉了。他打游击战出身,最懂的就是保存实力,不跟敌人硬碰硬。

于是,他做了一个要命的决定: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带着四纵,撤了。

他这一撤,整个防线西边就门户大开。马家军的骑兵连个绊脚石都没有,直接就朝着彭德怀的司令部冲过去了。这才有了开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要不是二纵的许光达反应快,拼了老命带人上去堵口子,用人墙硬是扛住了骑兵的冲击,彭老总的司令部怕是真要被人家一锅端了。即便如此,二纵也是伤亡惨重,血流成河。

这一仗,西府战役,西野虽然也歼敌两万,可自己也折进去一个纵队,元气大伤。缴获的物资,连毛都没摸着,又都吐了出去。更要命的是,士气跌到了谷底。

战后的总结会上,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彭德怀黑着脸,一开口,没骂王世泰,先骂了自己。他说,主要责任在我,是我对敌人判断失误,轻敌冒进。

彭老总这话不是客套。他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里也坦承,自己“对胡、马联合迅速这一点估计不足”,这是他作为总指挥的失察。

可话又说回来,一码归一码。你王世泰作为战地指挥官,临阵脱逃,这是不争的事实。彭德怀气得据说当时就想掏枪毙了他,这火气,搁谁身上都憋不住。

最后,王世泰被撤职查办。不光是他,四纵的一批领导,像政委黄罗斌,也都跟着受了处分。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王世泰这个人,来头不小。他是陕北红军的元老,1929年就跟着刘志丹闹革命,资格比好多后来的将帅都老。但他身上那股子“游击习气”太重了,让他打运动战、游击战,他是把好手。可让他打这种硬碰硬的阵地阻击战,他骨子里就犯怵,总想着“留得青山在”。

说句实在话,西北野战军的构成,本身就复杂。里头有陕北本地的红军,有跟着中央长征过来的部队,还有中原突围过来的零散人马,各山头林立,协同起来本就磕磕绊绊。通讯基本靠吼,联络基本靠跑,这种条件下打大兵团协同作战,不出问题才是怪事。

王世泰的撤退,从他个人角度看,也许是为了给四纵“保存火种”。但在全局来看,就是灾难性的。军令如山,战场上没有“也许”和“可能”,你的一个犹豫,可能就葬送了整个战局。

建国后,王世泰也主动提出不参与授衔。他后半辈子虽然也担任了一些职务,但终究是远离了军队的核心圈子。这段经历,成了他一辈子都抹不去的“污点”。

你琢磨琢磨,这处分算重还是算轻?有人觉得,他也是为了保存部队,情有可原。可一支军队,要是没有铁的纪律,人人都在战场上打自己的小算盘,那还叫什么军队?早就散伙了。

说到底,王世Tài这事儿,不是一个人的对错。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支在黄土高坡上苦苦挣扎的军队,所有的坚韧、无奈和成长的阵痛。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转变,必然要经历这种血的教训,而王世泰,不幸成了那个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