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的投票结果正式裁定,特朗普援引紧急状态法征收的大部分关税属于违法行为。
这一裁决直接涉及280亿美元的月度关税收入,数千家美国企业面临政策逆转的巨大冲击,连特朗普自己任命的法官都站到了对立面。
美国司法为何在关键时刻"反水"?这张法院判决书将如何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编辑:y
当法官集体造反,总统的'万能钥匙'突然失灵
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法院大楼里,11名法官的选票正在改写全球贸易的游戏规则。
当7:4的结果公布时,没有人想到这个数字会让280亿美元悬于生死线,让无数企业的命运发生逆转。
法院的核心裁决逻辑异常清晰——特朗普援引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并未赋予总统征收关税的无限权力。法官们翻遍了法律文本,里面根本找不到"关税"、"税收"这些词。
这部1977年的法律,原本是给总统的"应急工具箱",但这次工具彻底失灵了。
法院认为,该法案授予总统的是"监管"进口的权力,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将其扩大解释为授权总统通过行政命令全面征收关税。
说白了,法院就是在重申一个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征税的权力在美国宪法里明明白白地写着是属于国会的。
总统不能通过扩大解释一部紧急状态法案,就绕开国会自己收税。这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当外来病毒入侵时,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
更戏剧性的是,把官司打到联邦法院的,是一个由5家小企业和12个民主党州组成的联合阵线。
这5家小企业,不像跨国巨头那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和供应链转移能力。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下来,直接砸在了它们的饭碗上。
进口原材料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都成了问题。它们的起诉,代表了成千上万在关税战中苦苦挣扎的美国本土企业的真实声音。
这不是贸易保护,这是误伤本土。而12个民主党州的加入,让这场官司的政治色彩暴露出来,演变成了共和党主导的白宫与民主党主导的地方政府之间的一次正面硬刚。
这样的法理败诉,为接下来的政治暗流埋下了伏笔。
7:4不是偶然,连自己人都不买账的权力游戏
从法理败诉的表象看,这场7:4的投票似乎带着浓重的党派色彩。
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连特朗普自己任命的法官都投了反对票。这个细节,远比任何政治分析都更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这不是政治迫害,而是法律本身在说话。当制度逻辑战胜权力冲动,宪政制衡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
面对司法系统的步步紧逼,特朗普的首席律师在裁决前就致函法院,发出了措辞严厉的警告信。
信中声称如果法院裁定总统败诉,将引发"灾难性后果"。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这会造成"危险的外交尴尬"。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则强调,关税是把外国势力拉到谈判桌前的最有效工具,不利裁决将"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即美国缺乏捍卫自身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决心"。
信中最骇人听闻的说法是,美国将因此无力兑现贸易协议中的承诺,可能导致"类似1929年的灾难性后果"和"财政崩溃"。
这种通过描绘经济崩溃和外交失败的可怕图景来对司法机构进行预先施压的做法,恰恰暴露了白宫对其关税政策法律基础的极度不自信。
当7:4的裁决结果公布时,特朗普立刻在社交平台上连发数文,痛斥法院"高度党派化",并强硬地向市场和支持者喊话:"所有关税仍然有效!"
但法院说得很清楚:这不构成"异常和特殊威胁"。法院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总统不是税务局长,想加税得问国会。
更有意思的是,民主党早已对特朗普不断试探权力边界感到警惕。从"派遣国民警卫队接管洛杉矶",到计划"成立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国内骚乱",特朗普的一系列举动让民主党深感恐惧。
他们担心的,是特朗普可能在未来动用"暴力手段"来推翻他们不喜欢的政治结果。因此,利用司法体系来限制特朗普的权力,就成了民主党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武器。
这次由"5家小企业及12个美国州"联合提起的诉讼,最终在联邦法院取得胜利,正是民主党所期望看到的结果。权力的拔河比赛,绳子断了大家都要摔跤。
280亿美元悬在半空,企业家们的噩梦才刚开始
法院裁决的连锁反应,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深远。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7月单月关税收入同比激增273%,达到280亿美元。2025财年累计关税收入已达142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此次被裁定为非法的附加关税。
如果最高法院最终维持原判,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向成千上万的进口企业退还数百亿美元的税款。
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就像商业世界的核弹,摧毁的不仅是企业的现金流,更是对政策稳定性的基本信任。
最直接的反应来自日本。日本贸易代表原本计划在裁决公布后不久访问美国,就双方贸易协议的具体细节进行磋商,但在裁决出来后,却紧急取消了行程。
这个动作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我们对你的政府已经没有信任可言了。
为什么盟友的反应如此剧烈?因为他们被特朗普"耍"过不止一次了。此前,特朗普政府在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国费力达成贸易协议后,转头就以其他理由,大幅增加了对他们钢铁和半导体的关税。
这种做法等于是变相撕毁协议,让这些盟友吃了大亏。现在,美国法院自己都站出来说总统的关税政策"非法",这等于亲手给日本、欧盟递上了一个拖延甚至推翻现有协议的完美借口。
市场最怕的不是关税高低,而是不确定性。你今天说10%,明天加到125%,企业怎么定价、怎么采购、怎么签合同?
谁敢押注一个变来变去的政策?《华尔街日报》的分析很直白:这次败诉对特朗普的打击是政治性的,但对市场的影响却"意外地温和"。
原因很简单,企业早就习惯了这种"特朗普式波动",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而美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渗透进了贸易政策,国会和总统抢权,法院出来裁决,结果就是整个体系的效率被拖慢。
你说这是三权分立的胜利,还是政治极化的写照?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国家,凭什么管理世界?
然而,如果以为特朗普已经输定了,那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裁决要到10月14日才正式生效,这被普遍视为是法院有意留给特朗普政府上诉的"喘息之机"。
从华盛顿的判决书到全球贸易的新规则
这场裁决发布的时机,堪称微妙。
当美国内部因关税问题陷入司法与政治的混战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率领的代表团已经抵达华盛顿进行中美经贸谈判。
美国法院的这一纸判决,以及其背后暴露出的法律和政治乱局,无异于在谈判桌上为中方送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助攻"。
一直以来,特朗普都将加征关税作为其"极限施压"策略的核心。如今,这个核心工具的合法性遭到了本国司法系统的根本性动摇。
其内部的法律混乱也使得其政策的稳定性大打折扣。这使得中方在谈判中拥有了"充足的底气和定力",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美方的要价。
一幅颇具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一边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跳脚",白宫的律师们忙着研究如何在上诉中打赢官司。
另一边则是中方代表团务实地穿梭于美国政府各部门与商会之间,按部就班地展开具体磋商。
这种"你们法院吵你们的,我们谈我们的"平行叙事,体现出了中方策略的成熟与稳定。
当世界各国看到,美国总统挥舞的关税大棒不仅可能被其国内法律"折断",其内部的法律程序还如此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时,无疑会鼓励其他国家在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诉求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这动摇的,实际上是特朗普整个全球贸易战略的根基。
特朗普仍有"B计划"。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透露,特朗普一直在为不利裁决准备"B计划",这个备用选项就是《1974年贸易法》。
当然,这条路也不好走。该法案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要严格得多,比如关税税率上限为15%,且实施期限仅为150天。
但"B计划"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即便在最高法院最终败诉,也未必是关税战的终点。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7:4的裁决不仅是法官对总统的一纸否定,实际上是对美国贸易政策合法性的一次纠正。
"法者,治之端也。"在全球纷争与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这场裁决为国际秩序提供了一种冷静的回响。
权力可以被使用,但不能被滥用。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美国,也适用于整个国际社会。
结语
这场7:4的裁决,表面看是法律技术问题,实质却是美国宪政制衡机制的一次自我修复。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当外来病毒入侵时,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
当司法敢于对行政说"不",当制度逻辑战胜权力冲动,全球治理的法治化进程或许正在迎来新的转机。毕竟,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国家,凭什么管理世界?
面对这样的制度博弈,你更看好法治的力量,还是权力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