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本反转得真是让人猝不及防。
特朗普前脚还在记者会上吹嘘自己的“政绩”,那张价值3500亿美元、来自韩国的巨额“预付款”几乎要闪瞎所有人的眼。
听听这口气,仿佛这笔钱已经躺在美国国库里,就等着他发号施令了。
结果呢?
后脚韩国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就直接摊牌了:哥们儿,别等了,这钱,我们给不了。
这一下就把特朗普给架在了半空中,说好的“盟友情深”,怎么突然就变成了大型“赖账”现场?
特朗普以为自己拿的是一张现金支票,可以直接兑现,用来填补那已经突破天际的36万亿美元国债窟窿。
在他这位“商人总统”的世界观里,盟友嘛,不就是用来在关键时刻输血的么?
日本的5500亿,韩国的3500亿,都得是真金白银,直接打到账上,童叟无欺。
可韩国人当初理解的剧本根本不是这样的。
在他们的设想里,这3500亿美元是一项长期的企业投资计划,通过贷款、担保或者股权这些灵活的方式,慢慢注入在美国的韩国企业,带动的是产业链,玩的是资本运作。
谁能想到特朗普的胃口这么大,他不要股份,不要未来,他就要现金,现在,立刻,马上。
这哪是招商引资,这分明就是上门收保护费,而且还是狮子大开口,连个还价的余地都不给。
韩国人这次是真的急了。
我们来看看这笔账有多离谱。
35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截至目前,韩国全部的家当,也就是外汇储备,总共就4163亿美元左右。
特朗普这一张嘴,就要拿走超过八成的现金流。
这就像你家里总共存款41万,有个人上门说,为了“保护”你,你得先给我35万。
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外汇储备可不是躺在银行里好看的数字,那是国家的经济“血包”,是进口石油、铁矿石、粮食的命根子。
这笔钱要是真被抽走了,韩国的工厂第二天就得停工,物价能飞到天上去,整个国家经济直接休克。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1997年那场几乎让韩国万劫不复的亚洲金融风暴。
那可不是什么遥远的历史,而是刻在整整一代韩国人骨子里的噩梦。
当年,国际投机资本像狼群一样围剿韩元,外汇储备耗尽,韩国央行无力抵抗,最终只能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援。
代价是什么?
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核心产业的控股权被华尔街用白菜价抄底,三星的股权结构里至今都能看到当年留下的影子。
经济主权,就这么丢了。
所以,当特朗普提出这个无理要求时,韩国人眼前浮现的,恐怕就是1997年那群虎视眈眈的“华尔街之狼”。
历史的教训太惨痛了,他们怕了。
一旦外汇储备被掏空,韩元汇率失守,当年的剧本就会重演一遍:韩元暴跌、企业破产、优质资产被廉价收购。
这根本不是一笔投资,这是一份会引火烧身的“卖身契”。
而提出这个要求的特朗普,他会不清楚这个后果吗?
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他想要的结果。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伸手要钱,另一边手可一点没软。
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移民执法部门突袭了韩国在美的电池厂,直接逮捕了数百名韩国工人。
这操作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一边跟你称兄道弟说你是重要盟友,一边又毫不留情地抄你的家。
这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顺从是没用的,跪得再标准,也换不来优待。
美国要的不是你的忠诚,它要的是你的全部。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韩国现在的政府,还是那位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的在野党领袖李在明,其实都没得选。
这已经不是讨价还价的问题了,这是生存问题。
拒绝被当成“提款机”,守住最后的底线,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提出用贷款、担保等替代方案,已经是韩国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是在求饶和翻脸之间,找了一条最卑微的活路。
所以,特朗普这回算是被结结实实地“戏耍”了一回吗?
表面看是,但往深了看,这更像是一场早就注定了的决裂。
当一个盟主开始肆无忌惮地收割自己的盟友,把对方的生存空间当作自己的续命丸时,所谓的盟约,也就成了一张废纸。
韩国这次“强硬”,是被逼到墙角的最后一搏,与其被温水煮青蛙慢慢耗死,不如现在就掀了桌子,至少还能保住自己的家底。
这出戏,恐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