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的知识——璀璨中华:十个曾遥遥领先世界的古代辉煌

1.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领先之处: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管理地方。这套官僚体系经过汉、唐、宋、明、清不断深化完善,形成了一套极其成熟和稳定的国家治理模式。

影响:

周、秦之变历来被视作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封建、郡县之辨更是其间最重要的内容。然而,郡县制并非是商、周之制的断裂,它仍然处于商、周传统的延长线上。郡县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代治理效率化竞争的结果,并有赖于官僚制度的成长——更确切地说,郡县制的出现是“治权”发展的结果。

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因为郡县作为地方政区,主要任务是劝课农桑、征收赋税、维持治安。“县”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唐宋多称“州”,明清多称“府”,但其性质相近。由于郡(州、府)数量太大,不便于朝廷管理,故而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州”,唐代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

自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中间经由汉武帝予以稳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郡县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基石。在今天中国学界讨论的治理体系创新的议题中,郡县制仍然是可资解读的重要历史资源。

2. 选拔制度:科举取士

领先之处: 从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贵族世袭垄断官场的局面,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影响:

国内影响

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读死书,脱离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本可能是要求用统一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严复曾对科举制这样描述:“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 [65]

第二,科举制有诸多缺陷和不足,如导致片面应试、举业至上、做官第一等,“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不可与百姓平起平坐 [98-99],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第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国外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据倪方六介绍,两位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由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内容丰富而又科学,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欧美的“科举”,即便顺利通过了,也未必就能如中国的学子(举人)一样,立即可以获得官职和荣耀,戴红花骑大马,还得实习和试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当官”。

3. 经济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领先之处: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包括:曲辕犁(唐代)、代田法(汉代)、育秧移植技术以及各种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影响:

农村耕地产权属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这种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小农经济的急速破产。特别是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市成为可能。

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出现了世所罕见的“春运潮”,但却没有发生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贫民窟现象。每年都有许多因各种原因从打工大军中退出的农民,农村是他们退守的根据地,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质保障。假如这些被切断了生活来源的人,他们的家在城市贫民窟,必将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早期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用炮舰轰开贸易道路,将国内复杂尖锐的矛盾转化成地区和国际冲突。当今的国际秩序不可能再重复历史,因此,拉美和南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城市贫民窟现象,成为社会进步中难以化解的难题。

与之相比,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的高速发展之路,用价格低廉的产品赢得国际市场,并在社会基本安定下,以短短30年时间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推本溯源,小农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小农经济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终结。

展望未来,从减少农村人口的大局出发,将农民进城问题认真解决好,让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为农业产业革命创造条件。这样,中国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下一个30年。

4. 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领先之处: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知识载体革命。

印刷术(隋唐雕版,北宋毕昇活字):知识传播革命。

指南针(宋代应用于航海):地理大发现的前提。

火药(唐代):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世界格局。

影响:弗朗西斯·培根评价:“它们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5. 工程技术:超级工程

领先之处:

长城:人类史上最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大运河(隋朝):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连接南北经济命脉。

都江堰(战国李冰):举世无双的无坝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影响: 展现了古代中国无与伦比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工程智慧。

6. 制造业与贸易:丝绸与瓷器

领先之处:

丝绸:中国垄断丝绸生产技术长达千余年,是古代最昂贵的奢侈品,连接东西方的商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

瓷器(China):从唐宋到明清,中国瓷器一直是全球市场的硬通货,其工艺之精美令他国难以企及。

影响:

对世界: 直接开创并主导了前现代的全球化贸易。

丝绸之路因中国丝绸而命名,是连接东西方的第一条世界级贸易文化通道。

中国瓷器是全球市场的“硬通货”,长期处于巨额贸易顺差地位,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了平衡贸易,欧洲最终不得不向中国输出鸦片,这甚至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

7. 天文历法:精准的观测与计算

领先之处: 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最连续的天象记录(如哈雷彗星从春秋到清末的每次出现)。《甘石星表》(战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郭守敬(元代)编订的《授时历》其精度与现行公历相当,但比公历早了300多年。

影响:

对内: “观象授时”是皇权的核心职责,精准的历法对于农业社会的统治至关重要。

对世界: 中国的天象记录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超长期数据。近代以来,西方天文学家大量利用中国古代记录研究天体运动规律。

8. 冶金铸造:卓越的金属加工

领先之处:

青铜器(商周):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代表了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

铁器: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铸铁,并发明了生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影响:

对内: 先进的铁器是开发土地、兴修水利、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基础,是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革命。

对世界: 中国的钢铁制品通过贸易传入西方,曾是古罗马贵族追求的奢侈品。中国的冶金技术通过各种途径缓慢西传,对中世纪欧洲的技术发展产生了影响。

9. 医学体系:独立完整的中医理论

领先之处: 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本草纲目》(李时珍)为代表的完整医学理论体系。针灸、脉诊、草药学独树一帜。

影响:

对内/对东亚: 保障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繁衍,至今仍是重要的医疗手段。其“治未病”、整体观的理念越来越被现代医学所重视。

对世界: 中医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世界。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的方法在18世纪传入欧洲,启发了牛痘接种术的发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免疫实践,拯救了无数生命。

10. 思想文化: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

领先之处: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以儒家的伦理秩序和道家的自然哲学为核心,形成了极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影响:

对内: 定义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塑造了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和个人修养,奠定了超强文化凝聚力的基础。

对世界(东亚): 彻底塑造了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无不深深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对世界(欧洲): 儒家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传入欧洲,其“理性”、“仁政”和“道德治国”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思想家,被他们用作反对教权和王权专制、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武器。

结语:

古代中国的“遥遥领先”并非孤立的奇迹,而是一个完整文明生态系统的全面绽放。从硬实力的技术工程,到软实力的制度文化,它们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最终让中华文明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屹立于世界之巅,并为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解这些领先及其深远影响,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