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打科技战,打了好几年了。
一开始是贸易战,后来越搞越大,直接变成技术封锁。
美国说是为了安全,其实谁都明白,就是怕中国赶上。
他们从2018年开始加关税,到2022年干脆不让卖芯片设备,一步步收紧。
中兴被罚过,华为被卡脖子,很多人都觉得完了。
可结果呢?
2024年11月,《外交事务》杂志发了篇文章,没怎么起眼,但内容炸了。
说白了就一句:美国这招,搞反了。
不是中国不行,是逼得太狠,反而把人逼出来了。
我老家在苏州,隔壁园区有个做半导体材料的厂子,以前靠进口日本的光刻胶。
去年我去那边找朋友玩,正碰上他们在开会。
一个工程师说,现在用的全是国产,刚开始良品率才30%,三个月后提到75%。
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天天干。”
这不是个例。
美国把几百家企业拉进黑名单,不准买极紫外光刻机。
听起来挺狠,但中芯国际自己动手,国家也给钱给政策。
14纳米稳了,7纳米跑起来了,5纳米也在试。
用的不是ASML的机器,是自己拼出来的方案。
有次我在高铁上遇到个投资人,聊到这事。
他说:“你们以为美国真能拦住?他们忘了中国有多少工程师愿意熬夜改代码。”
过去几十年,世界分工是欧美设计、中国生产。
美国人坐办公室拿大头,我们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那时候确实赚得少,但也学到了东西。
中国经济第二,制造业占全球快三分之一。
有些地方还能超车,比如光伏、高铁、5G。
美国本来可以搭顺风车,毕竟他们是最大买家。
但他们看到我们在AI、芯片这些领域冒头,立马翻脸。
从关税到禁令,一层层加码。
可这种“小院高墙”的做法,墙是垒起来了,自己也被关进去了。
《外交事务》那篇文章讲了个事实:美国企业丢了中国市场。
英特尔、高通对华出口跌了两成。
研发的钱少了,新品出不来。
他们的“保护”,变成了拖后腿。
电动车这块更明显。
2024年底,美国对中国电动车收100%关税,还说联网车不能进。
明摆着护着特斯拉。
但比亚迪早就布局海外,在泰国建厂,欧洲设仓库。
电池用的是磷酸铁锂,从挖矿到组装全自己来。
2025年新车续航多了15%,成本还降了10%。
我在深圳见过一辆唐DM-p,车主是个网约车司机,跑了四年,电池衰减不到8%。
他说:“这车皮实,比合资牌子耐造。”
中国电动车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东南亚街上都是BYD和哪吒。
美国那一套关税壁垒,挡不住我们往外走。
反而逼我们建了“中国+1”网络,哪都去得。
本土电动车倒惨了,电池贵了5%,供应链断断续续。
AI方面也一样。
2024年NVIDIA高端GPU不让卖,国内大模型训练受影响。
但寒武纪顶上来了。
2025年出了新芯片,支持万亿参数,功耗还低了四分之一。
我认识一个做语音识别的小公司老板,他说原来用英伟达卡,一个月电费几万块。
现在切到国产平台,省了一半钱,速度也没慢多少。
量子计算更玄乎。
美国2025年不让开源算法,想卡住进度。
结果“九章三号”9月发布,105个量子比特,算力超谷歌原型一百万倍。
IBM那边还在烧钱,商业化遥遥无期。
封锁越多,我们越想办法绕路。
修自己的路,造自己的桥。
《外交事务》终于有人喊话:别再瞎封了,再这样下去连合作都没了。
这场对抗让我明白一件事。
压力不是终点,往往是起点。
别人越不想让你走的路,越要走下去。
中国不会停,也不会退回。
改革还得继续,人才还得吸引。
科技本就不该分国界。
但如果你非要划墙,那我就把墙外的地也拿下。
合作才是正道。
可要是硬逼着打擂台,我们也从来不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