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定增获批后的真实考题技术、估值与市场谁能走多远

今年夏天寒武纪从曝出49.8亿的定增预案到最后获批39.85亿,中间把股价推上过山车,这事真不是闹着玩的。招股书里写明,20.54亿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14.52亿用于软件平台,4.79亿补流动,这个投向听着靠谱,真心的。我跟你说,眼下谁不拼算力就等着被淘汰。就是啊。

股价的戏剧性更刺激,从520飙到一千多,市盈率TTM一度逼近600倍。监管当晚点名“股价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公司也发了风险提示,这句话够直白。投资机构反应两极,高盛激进上调目标价,国内大券商则更谨慎放量“增持”。我跟你说,外资喊得欢,国内更接地气。真假的?谁也不好说。

再看技术与供应链,寒武纪主打思元590,对标英伟达A100约八九成,却碰上英伟达更先进的H100、H200;MLU 500要到2026年流片,时间窗口不太友好。存货占比超过三成,委托加工物资15.31亿,意思是把原料堆在了自己门口,既有备货逻辑,也有被套风险,遇到技术迭代或降价,可能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芯片是个快消升级品,谁慢一步就要被定价游戏玩死。就是我才不信-呢。

从市场份额国际巨头占主导,英伟达国内份额虽有波动,但远大于国内选手。国产阵营里华为、百度都在跑,海光信息上半年营收已超寒武纪。寒武纪在生态和大规模训练场景的集群测试上还不够成熟,软硬件联动的护城河尚未稳固。等一下,贸易限制把机会送来一扇窗,但窗外还是竞争和技术赛跑,谁能把定增的钱变成芯片性能与市场份额才叫硬实力。真心的,我跟你说。

最终这轮定增算是给寒武纪添了弹药,但弹药能不能打中目标,还要看研发节奏、供应链稳固和生态建设三个维度。市场给了热情与审视并存的回报,企业得把“高增长”的故事,变成“稳盈利”的现实。就是反正路还长,能不能跑出条康庄大道,咱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