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化肥、盾构机三大出口项目被暂停一年多,印度的农业、工业、基建几乎被卡到喘不过气,如今竟急到替中国“许诺”——这事发生在王毅外长刚抵达新德里第二天。
还没谈拢、没联合声明,印度斯坦时报就迫不及待放消息,说中方同意恢复出口,摆明了是想用舆论把中国逼到台前。
可真相是,三大出口依然悬而未决。
8月的德里闷热得像一口蒸锅,王毅外长的专机刚落地,印度媒体的新闻标题就跟雨点一样砸出来。
外交场合的事,本该等双方坐下来摊开谈,可《印度斯坦时报》选择了老办法——先替你拍板,再用民众的期待来给你施压。
这招印度用得不止一次,意思很直接:中国你现在不同意,就是出尔反尔。
印度急成这样,不是没缘由。
过去一年多,中国不出口稀土、化肥、盾构机,直接让印度尝到什么叫“脱离中国产业链的窒息感”。
化肥这头,印度每年要从中国进口三百多万吨,占全国用量三成,还不算那些八成都只能从中国买到的特种肥。
2025年初因为双方关系僵住,中国一度收紧出口,哪怕6月小幅放开,尿素缺口依然逼近两百万吨,化肥价格涨了五成多。
有的农户只能推回到牛粪堆肥的年代,农作物长势一塌糊涂。
舆论里更有人甩锅:“印度人吃不饱,中国害的。”
稀土更是命门。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掌握着九成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那是几十年砸钱和技术积累换来的壁垒。
印度的加工线连“镨钕分离”都搞不定,汽车、电子、军工、清洁能源,各行各业都要用。
去年夏天,塔塔和马鲁蒂铃木因稀土永磁体断供被迫停产,汽车厂空荡荡的,工人闲坐在生产线上抽烟聊天。
行业协会集体写信给莫迪,催政府赶快去和中国谈。
盾构机的故事更像一出讽刺剧。
印度几年前从中国高价买来设备,本想逆向研发,结果机器拆了能看不能装,零件像谜题一样摆在厂房里。
后来去德国买,发现贴着德国牌子的设备其实还是“中国造”。
没办法,印度只能继续下单,还得请中国工程师跨国维护。
铁建重工为孟买沿海公路隧道定制的那台盾构机,直径十二米多、重两千三百吨,是印度基建的硬核装备。
可一旦断供,像“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这样的超级工程直接停摆,二十多公里的海底隧道只能静静躺在图纸上。
中国为什么收紧出口?
不是不想做生意,而是印度的操作实在让人心寒。
稀土被转卖给美国,盾构机尾款拖欠,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硬生生变成空头支票。
很多中国企业长了记性——先打全款再发货,不然即便在印度打赢官司,也拿不回钱。
再加上莫迪政府口头天天喊“印度制造”,对外国技术设限,可实际产能连特斯拉一条生产线都喂不饱,这种自信多少带点虚。
塔塔汽车回收电子垃圾炼稀土,折腾了几年,也就月产半吨。
所以如今的局面就有点尴尬:中国手握三张牌,印度一旦缺口扩大,就会面临农业减产、汽车停产、基建停工的连锁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当王毅还在新德里参加会谈,印度媒体就迫不及待给出“恢复出口”的标题——把压力转嫁给中国,让国人觉得事情尘埃落定。
不过这次的官方共识里,并没有提稀土、化肥、盾构机。
王毅和莫迪倒是谈下了十项成果:互邀对方领导人访本国、互撑重大外交活动……态度算是缓和,可真正的硬核贸易问题,还留着。
中印之间的纠葛,不光是这三样货,更有边界问题、产业互补、地缘博弈等多重因素。
去年底北京举行的第23次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刚达成维护边境和平、细化管控等共识;莫迪今年3月也对外称,中印正在解决边境问题,力图恢复正常。
可边界归边界,供应链归供应链。
现实是,印度嘴上喊着要摆脱“中国制造”,却摆脱不了“中国制造的事实”。
美国加税让印度外贸压力陡增,这时候对华态度的微妙转弯,其实是经济逻辑在起作用。
一个成熟的贸易伙伴关系,靠的是互信和契约,而不是媒体施压或政治口号。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莫迪如果真想推动印度工业化,不如看看周边那些和中国保持稳定经贸关系的国家,经济版图这几年是怎么扩张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瞪着邻居硬撑出来的,而是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别人互利共赢。
至于中国,也得算清楚这笔账——化肥、稀土可以谈,但盾构机这样的重装备,最好还是留个心眼,别真出现在边境争议地带的工地上。
德里的夜色慢慢降下来,王毅的访问日程还没结束,媒体的追踪报道已经刷满屏幕。
双方的故事还会继续,棋盘上每一步都牵动着供应链、经济和战略的神经。
至于接下来,印度会不会真拿出诚意来谈,而不是嘴上说说,恐怕很快就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