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七月,大明的北伐军刚把元军赶到漠北,军营里却突然炸开了锅 —— 副将军常遇春病倒了。谁也没想到,这位前一天还在指挥士兵追击残敌的猛将,没几天就咽了气,年仅四十。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当场红了眼,后来追封他为开平王,还特意让画师画了幅常遇春身穿铠甲、骑马冲锋的像,挂在自己的宫殿里。
可你知道吗?朱元璋每次提起常遇春,嘴边总挂着一个称呼 ——“常十万”。这可不是随便叫的,在明初的军营里,只要一说 “常十万来了”,不光自己人跟着热血沸腾,连敌军都得打哆嗦。那问题来了,常遇春打仗为啥能得这么个名号?是他真能一个人顶十万兵,还是有别的门道?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
1. 先搞懂:“常十万” 到底是啥意思?
首先得澄清个误区,很多人以为 “常十万” 是说常遇春最多只能带十万兵,其实刚好反过来 —— 这是说他带的兵,哪怕只有一万,也能打出十万大军的气势,甚至能跟十万敌军硬碰硬。
《明史》里专门写常遇春的传记里就提过,他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就拍着胸脯说:“我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 这话听着狂,但常遇春还真不是吹牛皮。朱元璋一开始也没全信,毕竟那会儿他手下猛将不少,可后来打了几仗,老朱彻底服了,逢人就说:“当百万之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指常遇春)。”
而且 “常十万” 这名号,不光朱元璋叫,军营里的士兵更认。那时候士兵跟将领,讲究的是 “信得过”—— 跟着你能打胜仗,能有活路,还能分到赏赐,才会真心跟着你干。常遇春就有这本事,他带的兵,哪怕饿着肚子行军,只要他一声令下,照样能嗷嗷叫着冲上去。有老兵回忆,每次打仗前,常遇春都站在最前面,把铠甲拍得砰砰响:“兄弟们,跟着我冲,拿下阵地,功劳大家分!” 就这股劲儿,比啥动员令都管用。
2. 凭啥是常遇春?他的 “打仗秘诀” 太狠了
要撑起 “常十万” 的名号,光靠嘴说肯定不行,得有真本事。常遇春打仗,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两个字 ——“敢” 和 “准”。
先说 “敢”。常遇春是出了名的 “先锋官”,不管仗多险,他都敢第一个冲。就说元至正十五年的采石矶之战,那会儿朱元璋想渡过长江打采石矶,可元军在岸边架了密密麻麻的弓箭,船根本靠不了岸,士兵们都不敢动。这时候常遇春站出来了,他跳上一艘小船,手里举着盾牌,让船夫拼命往岸边划。快到岸边的时候,元军的箭跟下雨似的射过来,常遇春不管不顾,踩着船帮一跃就跳上了岸,手里的长矛一下戳倒了两个元兵。后面的士兵一看将军都冲上去了,也跟着往上涌,没一会儿就把采石矶拿了下来。后来朱元璋回忆这事,还说:“那天要是没常遇春,这采石矶咱们还真拿不下来。”
再说说 “准”。常遇春不光猛,还特别会找敌军的软肋。鄱阳湖之战的时候,陈友谅的船又大又多,朱元璋的船小,打了几天都处于下风。常遇春仔细观察了陈友谅的船队,发现他们的船都用铁链连在一起,虽然稳,但灵活性差。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找了几艘小船,装满干草和火药,趁着风大,让士兵划着往陈友谅的船队冲。快靠近的时候,点着火就跳船。火借着风势,一下就烧到了陈友谅的大船上,连在一起的船根本没法分开,没一会儿就成了一片火海。这一仗,常遇春不光烧了陈友谅的船,还救了朱元璋 —— 当时有艘敌船想偷袭朱元璋的坐船,是常遇春一箭射穿了敌船的舵,才让朱元璋脱险。
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常遇春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不懂啥兵法理论,但他打仗特别会变通。北伐的时候,元军在太原集结了大批兵力,想跟明军决战。常遇春知道硬拼肯定不行,就跟徐达商量,不如趁夜偷袭。那天晚上,常遇春带着三千骑兵,悄悄摸到元军大营外面,让士兵们每人都举着一面明军的旗帜,然后突然冲进去大喊大叫。元军以为明军主力来了,吓得乱作一团,自相踩踏,没怎么打就败了。后来有人问常遇春为啥能想到这招,他笑着说:“打仗哪有那么多规矩?能打赢就是好办法。”
3. 不是 “一个人猛”,而是 “一群人狠”:“常十万” 的带兵门道
其实 “常十万” 的名号,不光是夸常遇春自己,更是夸他带出来的兵。你想啊,再猛的将军,手下的兵不听指挥、不敢冲锋,也打不了胜仗。常遇春带兵,有自己的一套 “规矩”,简单说就是 “赏罚分明,跟士兵同甘共苦”。
《明实录》里记载过一件事:有一次打仗,军队缺粮,士兵们只能吃野菜掺着少量粮食。常遇春知道后,把自己的粮食全拿出来分给士兵,自己也跟着吃野菜。有士兵受伤了,他还亲自去看望,给士兵包扎伤口。士兵们都说:“将军跟咱们一样苦,咱们还有啥理由不拼命?”
而且常遇春特别护着自己的兵。有一次,一个士兵因为太累,行军的时候掉了队,被督战队抓了起来,要按军法处置。常遇春刚好看到,赶紧拦住说:“他不是故意掉队的,是太累了。咱们行军这么久,谁不累?要是因为这个就处罚他,以后谁还敢跟着咱们打仗?” 最后不仅放了那个士兵,还让他骑自己的马赶路。
当然,赏罚分明里的 “罚” 也不含糊。如果有士兵临阵脱逃,或者违反军纪欺负老百姓,常遇春绝不手软。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因为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被常遇春知道了,当场就把那个将领绑了起来,按军法斩了。从那以后,他手下的士兵再也没人敢违反军纪。
就因为这样,常遇春带的兵特别有凝聚力,打起仗来跟一家人似的。别人的军队可能打了败仗就散了,但常遇春的兵哪怕只剩几百人,也敢跟敌军死磕。有次在衢州之战,常遇春的军队被元军包围了,士兵们不光没投降,还跟元军周旋了十几天,最后等到了援军,反把元军打败了。这就是 “常十万” 的底气 —— 不是靠人数多,是靠士兵们愿意跟着他拼命。
4. 朱元璋的 “信任”:“常十万” 背后的靠山
要说 “常十万” 能这么横,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的信任。咱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疑心重,后来杀了不少功臣,但对常遇春,他是真的放心。
常遇春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就把他当成自己人。那时候朱元璋手下有个将领,觉得常遇春太狂,就跟朱元璋说:“常遇春刚过来,咱们别太信他,万一他反了怎么办?” 朱元璋却说:“我看常遇春是个忠臣,他既然来投奔我,我就信他。” 后来还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了常遇春的儿子,成了亲家。
而且朱元璋特别放权给常遇春。每次打仗,朱元璋基本都会说:“前线的事,你看着办,不用事事跟我汇报。” 北伐的时候,徐达是主帅,常遇春是副帅,但朱元璋特意跟徐达说:“要是遇到紧急情况,你跟常遇春商量着来,他的意见你要多听。” 就这份信任,在明初的将领里,没几个人能得到。
反过来,常遇春也没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不管打多大的仗,只要朱元璋下令,他从来不含糊。有一次,朱元璋让他去攻打赣州,特意嘱咐他:“赣州城里有很多老百姓,打下来之后别伤害老百姓。” 常遇春记在心里,攻打赣州的时候,虽然打了几个月,但一直没伤害老百姓,最后赣州守将主动投降,老百姓也没受啥损失。朱元璋知道后特别高兴,说:“常遇春不光会打仗,还懂民心,这才是我要的将军。”
5. 放到现在看:“常十万” 的本事,咱们也能学
可能有人会说,常遇春是古代的将军,他的本事跟咱们现在有啥关系?其实还真有关系。你想啊,“常十万” 能让手下人跟着他拼命,能打胜仗,靠的不就是领导力、执行力和团队精神吗?这些东西,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里,都能用得上。
比如常遇春的 “敢冲”,放到现在就是 “敢担当”。工作中遇到难题,别总想着躲,敢站出来承担责任,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还有他的 “会变通”,不墨守成规,遇到问题能换个角度想,这也是现在特别需要的能力。
再说说他带兵的 “赏罚分明”,放到职场里就是 “公平公正”。要是领导能做到有奖有罚,不偏袒谁,员工肯定愿意跟着干;要是像有些领导那样,只看关系不看能力,那团队肯定没战斗力。还有他跟士兵 “同甘共苦”,现在的领导要是能多关心下属,体谅下属的难处,下属也会更努力工作。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将军,还是现在的普通人,想做成一件事,靠的都是 “真本事” 和 “真心”。常遇春能得 “常十万” 的名号,不是因为他天生就厉害,而是因为他敢拼、会打、能护着自己人,还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这些道理,到现在也没过时。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常遇春最厉害的地方是啥?是他打仗的勇猛,还是他带兵的本事?要是你生在明初,愿意跟着 “常十万” 去打仗吗?评论区里聊聊你的想法呗。另外,常遇春虽然死得早,但他的后人在明朝也挺有故事的,要是大家感兴趣,下次咱们再说说常家的那些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