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率六十万大军成功突围日军重围

徐州城居津浦铁路枢纽,扼守鲁苏之间,周围群山断裂,自1937年11月起,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半年之久,双方在这里形成僵持局面,这一进展远超日本方面的预期。尤其在南线遭遇顽强阻击,北线台儿庄更遭重创,日本陆军统帅部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甚至绝望,连天皇本人亦因连番挫败而深感屈辱。据传,裕仁愤怒之下,失手打碎了最钟爱的白玉九龙杯,誓要为台儿庄之败复仇,挽回面子。

到了1938年4月7日,大本营第八十四号命令下达,陆相杉山元要求华北方面军寺内司令官率八个师团快速攻下徐州,并全力抢占津浦、陇海两线。日军很快在南北两线调集三十余万部队,陆空火力齐备,配备各型武器,甚至秘密携带毒气弹,从六个方向合力向徐州推进,意图实施夹击。

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六十万大军,组建为八个集团军,采取守势应对多路日军。

时至五月初,南线日军已攻占蚌埠、宿迁,徐州的枪炮声愈发逼近。西尾寿造第二军在北路强渡黄河,进入山东西部,陆续夺取郓城、菏泽。日军步步逼近、蚕食推进,令徐州各方防线不断压缩。当地一片山雨欲来,守军士气高涨,严阵以待,刀枪俱备,誓保土地。

此时,身处武昌的蒋介石站在珞珈山上,遥望北方万家灯火,心头沉重。他深知前方大局,但在决策上难下决断:坚持台儿庄的殊死血战,手中仅有人数优势,装备远逊敌军;若贸然与日军决一死战,可能导致六十万大军覆灭,落入敌人圈套。但若撤出徐州,则大片中原落入敌军,更难对国人、后人交代。现实如此困境,唯有身处其中者才能体会决策的艰难。

蒋介石已铭记此前两度争强好胜、不顾大局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回想日军侵沪之时,众人均劝他撤守,他却决定一战,最终导致淞沪之败,南京保卫战时同样违背众议执意死守,结果百万军民流离失所、三十余万同胞惨遭杀戮。自此,他许愿每年十二月十三日都要到江边祭奠死难者,内疚自责之情难以释怀。

站在官邸阳台之上,他一声长叹,命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召集高层紧急会议。会议一直持续到黎明,最终形成一致方案。

会间,白崇禧突然问及退守之举如何向各党派、民众解释。蒋介石听罢愤然表示,有人借批评保存实力之说,实则希望我方消耗一空,自己坐收渔利。他断然表示越被激将越不能贸然应战。

稍作停顿,蒋介石平复情绪,以目光环扫诸将,言明责任独自承担,并强调:前线官兵无惧生死,身处中枢更不应计较得失,历史终将作出评价。

说毕,蒋即口授电令,由值星官传达第五战区:“务必避免决战,迅速突围至皖西豫南待命。”由刘汝明第六十八军担任断后掩护。该部顺利脱离重围,全军安全转移至临泉山区。

至五月底,日军六路推进,在密集飞机与坦克支援下,占领徐州城内。日军士兵高呼胜利,然而城中早已空无一人,百姓全部撤离,使得徐州未重演南京浩劫。

徐州的有序撤离得益于李宗仁周密部署。尽管早已接到撤退命令,他始终严守机密,对外营造坚决决战的假象,分批掩护撤离,最终仅由刘汝明部断后。六十万部队和数十万难民,静默从容穿越重重包围,化险为夷。当时的日军精心谋划彻底围歼中国主力的计划再次落空,徐州一役保全了宝贵的军力,为日后抗战输送了坚实基础。

今日世人提及二战西线撤退,往往只言及英军敦刻尔克奇迹,少有人知中华大撤退同样令人钦佩。李宗仁于徐州所创下的奇迹,同样理应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