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记者的战地采访,给我们掀开俄乌冲突中那些少为人知的事情

8月27日,一篇报道前沿阵地及指挥员的通讯出现在乌克兰官媒上,题目是《俄罗斯正在杀害自己的人:乌克兰第 32 旅炮兵如何在波克罗夫斯克附近作战》,比较真实还原了俄乌战场实况。

一、乌克兰前线作战面临的实际问题

1. 无人机威胁巨大,防护与反制,甚至转移都很困难。俄军FPV无人机和神风敢死队无人机的大量使用,使得乌军前线部队面临持续空中威胁。比如,尽管乌军为装备增加钢甲防护可以降低杀伤概率,一辆炮车可以承受15架FPV攻击后才被毁伤,但由于俄方无人机数量多、攻击准,难以完全有效反制。电子战系统对抗效果不稳定且频率低,俄方不断改变频率,乌军往往只能优先拦截那些明显要攻击的无人机,对其他侦察无人机无能为力。更要命的是,由于俄方大量FPV无人机主宰了天空,人员和装备无法进行快速转移。

2. 人员极度疲惫与短缺。前线长期高强度体力消耗,许多士兵已显疲态。部队人力严重不足,人员混杂,炮兵师有陆战队员,且着装仍保持原有服饰;兵员大多数年龄偏大,很多人己经有孙儿孙女。对征兵中心比较沮丧,许多步兵、飞行员和指挥官陷入“无休止的前线轮换”,缺乏休整,50岁的师长直言“唯一动力来源就是家人”,“光有动力已然不够”。

3. 装备老旧与后勤挑战。炮兵作战单位仍在使用非常老旧的装备,比如1942年开发的D-44火炮,虽换装了美制M109自行榴弹炮,但前线弹药和物资运输常受俄军无人机封锁,被迫使用乡村小路,后勤补给线面临威胁。

4. 情报、侦察与无人机力量缺口。指挥官认为,若己方无人机和操作员数量能翻倍,将能更有效阻止俄军渗透。但目前数量严重不足,俄军的无人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乌军的战场感知能力。

二、俄罗斯方面攻势特点。

1. 采取“人海战术”与小队渗透结合。俄军曾采用密集队形冲锋(如10人或26人纵队),但遭到显著损失。战术转变为更多使用3人左右的小组进行渗透和攻击。

2. 不惜代价,轻视伤亡。报道中提到,俄军对待己方伤亡人员时常显得“冷漠”。比如,其士兵会射杀己方伤员而非施救,或对踩中地雷的同伴置之不理,继续前进。在乌方截获的通讯中,经常能够听到:“绝不回头,继续前进!”

3. 持续冲杀,重点突破。波克罗夫斯克地区是当前战事最激烈的焦点之一,俄军试图突破防线,以期打开通往科斯季扬季尼夫卡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等更纵深的战略要地的门户。

4. 无人机与火炮协同作战。俄军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目标指示和直接攻击,配合传统炮火,试图消耗和摧毁乌军防御力量。

归纳这篇战地报道:乌军士兵在人员疲惫、装备面临挑战、无人机威胁巨大的情况下,依靠实战经验调整战术(如优化防护、分散弹药存放)进行顽强防御;而俄军则凭借兵力数量优势、不惜代价的战术以及无人机的大量应用,持续施加压力,寻求撕裂乌军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