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近期在澳大利亚北领地部署“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系统,表面上是“护身军刀2025”多国联合军演的一部分。这一举动并非一次简单的军事演习,它将澳大利亚从一个遥远的盟友,直接推向了未来大国冲突的最前线。这种部署并非短暂演练,美澳双方至今未明确其回撤计划,这暗示了该系统很可能成为阶段性常驻甚至半永久性存在。这一行为,无疑是将澳大利亚的领土“武器化”,也让澳大利亚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为美国充当战略棋子,就要有承担被首先清除的觉悟。
南翼威胁,绕开岛链
“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不在于其本身的技术参数,而在于它部署在了澳大利亚这个“非传统”方位。它从澳大利亚达尔文一带出发,其2775公里的射程,能够形成一个全新的、绕开中国第一岛链传统防御纵深的打击弧线。这迫使中国的战略防御重心发生调整。
从达尔文出发,“暗鹰”的打击半径可以覆盖中国南部多个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包括广州、深圳、南宁、海口、三亚、汕头、厦门等。它还能打击南海岛礁上的机场、雷达站和通信节点。该系统能够覆盖整个南海空域,对解放军的舰队和空军基地构成实质性威胁。这种部署与传统上来自东部第一岛链的威胁形成夹击之势,构成了对中国南部的斜向压迫态势。
“暗鹰”系统部署在可机动的发射车上,具备“打了就跑”的快速撤离能力,这增加了敌方拦截的难度。陆基机动平台相比海空平台,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一旦融入澳大利亚广袤的内陆,它将成为一个难以根除的“毒刺”。美国此举的战术目标,就是意图在冲突爆发初期,第一时间切断中国指挥通信、预警体系和纵深部署能力,这明确显示了其“首轮打击”的进攻性质。
主权抵押,引火烧身
澳大利亚允许“暗鹰”系统在其境内部署,是其在《军力态势协议》框架下,主动将国家安全与美国深度捆绑的又一危险步骤。此举标志着澳大利亚彻底丧失了在中美间的战略模糊空间。它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从一个主权国家,异化为美国印太战略的一个“军事基地”和“代理人”。
允许美国在其本土部署进攻性武器,意味着澳大利亚已不再是中立第三方,而是潜在冲突的直接参与方。这种“主权抵押”行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美国获得了灵活的前沿打击阵地,而澳大利亚则承担了成为第一波次打击目标的全部风险。这正是为美国充当战略前哨所需付出的战略代价。美澳双方对“暗鹰”回撤计划的含糊其辞,暗示这是一种战略“切香肠”,澳大利亚正一步步沦为美国永不沉没的“高超音速航母”。
先发制人,唯一反制
面对“暗鹰”这类具备超过5马赫高突防速度和可机动变轨、难以预测弹道的武器,传统的“预警-拦截”防御模式效能大打折扣。尽管中国正在提升太空红外与雷达联合预警系统,对高速目标进行早期发现和拦截布局,并加强关键军事目标的伪装、硬化和分散化部署,如通信车机动化、机场地下化、导弹井虚实结合,以及研发部署具有反高超音速能力的防空系统,例如红旗-27等新一代地空导弹,辅以激光、电磁等非动能手段进行多维干扰,但高超音速武器的特性决定了任何防御体系都存在被突破的风险。
因此,在战时对其进行“先发制人”的“拔点”作战,是消除威胁、保障自身战略目标安全的唯一可靠选择。中国的反制逻辑必然转向“以攻对攻”。中国完全有能力使用东风-17、东风-26等中程导弹对“暗鹰”系统实施斩首式的打击,并通过无人机持续追踪其发射车轨迹。这结合了自身成熟的精确打击武库和先进的侦察-打击体系,能够在威胁源,即“暗鹰”发射车,激活之前或之初,就予以摧毁。
这种打击具备充分的正当性。如果台海局势失控,中国有充足的战略与道义依据率先摧毁澳大利亚部署的“暗鹰”系统。在战争爆发背景下,这种部署已不再是演习性质,而是对中国本土纵深的一种直接威胁。美国将“暗鹰”放在澳大利亚,是为了绕过第一岛链,从南侧突袭中国指挥系统、航母港口和战略节点,这种行为已构成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挑衅。只要“暗鹰”进入战备状态,甚至只是保持战时通信联通,就已构成实质性的攻击准备。此时,对其进行“去功能化”打击,令其失去战斗能力,完全符合战争法则和国家安全自卫的需求。
选择的代价
“暗鹰”系统的部署本质上是美国将战争风险转嫁给盟友的自私行为。澳大利亚的盲从,则将自身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在未来的台海变局中,任何为“台独”势力或外部干预势力提供军事支持的基地,都将成为解放军的合法打击目标。对澳大利亚“暗鹰”基地的先发制人打击,将是对所有企图介入中国内政的外部势力的明确警告:选边站队,就要有承受雷霆一击的准备。这,就是为虎作伥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