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你可曾察觉到一桩颇为有趣之事:西方媒体每隔大约十年,便会炒作一回“印度崛起”“印度即将超越中国”之类的话题。
90年代有过此类言论,2000年代有过,2010年代又有,如今2020年代,仍在炒作这类话题。
我略感疑惑:印度却在发展,不过这般周期性的吹捧,却颇具规律性?
更令人诧异的是,每回大肆宣扬过后,印度的实际表现总会出人意料;隔几年,便又开启新一轮的吹捧。
问题是,西方为什么要这么卖力地捧印度?印度真的有可能超越中国吗?
且观西方媒体对印度的夸赞状况:2003年,《经济学人》就撰文称“印度将成为21世纪的经济传奇”;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印度GDP增速会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2023年,诸多智库和媒体声称“印度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还谈到人口红利、数字经济、制造业转移等状况。
那您来看看实际数据:世界银行2024年统计,中国GDP总量约为18.5万亿美元,印度则约为3.7万亿美元,差距大概有5倍。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而印度的人均GDP尚不足3000美元,此乃何种情形?当下印度的发展程度,大约相当于中国2000年左右时的状况。
你称印度增长快吧,也并不全然正确:中国处于很高基数之上,还能保持约5%的增长;印度虽说号称增速有6到7%,但因其经济总量摆在那里,实际增加的量根本无法同中国相比。
这能说明什么?西方鼓吹了数十年,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愈发增大了。
就表面而言,西方似乎真的看好印度的发展潜力,不过实际上,其中暗藏着精明的地缘政治算计。
首先,捧印度就是为了制衡中国。
看看时间线,便可知晓:每当中国取得重大成就或影响力增大之时,西方媒体便又会宣扬“印度崛起”那类说法。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腾飞,马上吹印度IT产业;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立刻说印度要承接制造业转移;中国推进“一带一路”,赶紧包装印度为“印太战略”的核心。
其次,西方要依靠印度来使全球供应链不再过度依赖中国。
疫情过后,欧美企业确实在考量“去风险化”,那他们打算迁往何处?越南的规模不算大,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产能也不足,反复考量,也就印度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关键之处在于,印度在西方的视角中是“民主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相对容易被控制。有人将印度当作遏制中国的一枚棋子,这个时候,借此为自身转移产业寻觅一个接盘之处。
换一种角度去思索,印度真的存在超越中国的可能性吗?我们不谈情绪,只看数据和事实。
第一,基础设施差距太大。
中国基建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常年为7到8%,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港口群以及电网系统均已建成。
印度?基建投资在GDP里就占个4到5%,铁路还在用着百年前的老旧体系,全国高速公路加一块儿,都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第二,工业化水平不在一个层次。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超过30%,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印度制造业在GDP中大概占17%,它基本的产业链可不太完整,好多核心零部件得依靠进口。
第三,教育和人力资源天差地别。
每年中国培育的理工科毕业生超五百万人;印度虽说自称是IT大国吧,可全国文盲率还有差不多百分之十八,职业教育体系简直跟空白似的。
你拿什么跟中国比?拿人口数量吗?人口众多,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就强,关键在于能否将人转化为合格的劳动力。
简单而言,西方每隔十年便大力宣扬印度,其根本目的包含以下三方面:其一,营造“中国替代方案”的舆论环境,为资本转移寻找借口等;其二,抬高印度以打压中国,企图分化亚洲力量;其三,对印度空口承诺,将其拉至西方主导的地缘政治战车上。
看看这些年西方对印度的态度,那可是明摆着的:一方面称印度是“全球数得着的民主大国”,另一方面对印度的人权状况、宗教冲突等视若无睹;一方面怂恿企业向印度投资,另一方面对印度的营商环境、法律风险只字不提;一方面夸赞印度即将崛起,另一方面暗中把印度当作制衡中国的棋子。
关键之处在于,印度自身就颇为青睐这类情况:既想要从西方获取技术与投资,又期望在国际上拥有如同中国一般的地位。
西方画了个饼,印度接着,两者各有需求,就是如此。
说白了,印度有没有可能超越中国?
以目前状况而言,未来二三十年内基本难以达成。
并非是看不起印度,而是实际情形便是如此: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准、教育体系、治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印度在这些关键指标上同中国的差距,并非短时间能够追赶上,需要历经好几代人的时间。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也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并非在原地等候印度追上来。
当中国在进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汽车、航天探索之际,印度还在为基础的电力供应、道路建设、识字率而费心。
这种差距,不是西方媒体吹几句就能抹平的。
那些老是嚷嚷印度会超过中国的人,别光瞎想,实实在在得去行动才行,可不能光靠嘴说。
西方爱怎样表述便怎样表述,印度爱如何思索便如何思索,不过历史自会彰显:谁是切实做事的,谁是只说不做的。
声明:本文内容80%基于自己原创,20%素材借助AI辅助,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