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最近有点慌。《印度防务新闻》在8月15日预测:到2035年,中国海军将坐拥6艘航母,除了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还将再添三艘新锐力量,且全部搭载歼-35隐身舰载机,组成一支足以覆盖整个印太地区的“超级舰队”。印媒焦虑的是,这套原本针对美军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未来可能直接铺到印度洋,把印度航母压制在港口中。
印媒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歼-35作为全球第三款隐身舰载机,其雷达反射截面仅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海鸥大小,搭配射程400公里的霹雳-17空空导弹和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在印度防空网外轻松“点名”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并且,歼-35已实现量产,并与空警-600预警机、攻击-11无人机组成“隐身铁三角”,构建起“A射B导”的作战网络。这套体系一旦铺开,印度洋的制空权必将易主。
相比之下,印度海军则显得捉襟见肘。现役两艘航母中,俄制“维克拉玛蒂亚”号已服役38年,2035年前必然退役;国产“维克兰特”号虽在2022年服役,却耗时13年建造,战斗力勉强达标,且存在30度雷达盲区,防空漏洞触目惊心。这种局面下,印度至今未启动新航母建造计划。即便今年立项,参考“维克兰特”号的蜗牛速度,2035年能完工已是奇迹,形成战斗力更是天方夜谭。届时印度洋上,一艘“维克兰特”号单挑中国六支航母编队的场景,近乎悲剧。
舰载机领域更不可同日而语。印度现役米格-29K航电落后、航程仅700公里,面对歼-35毫无胜算。即便换装今年采购的26架阵风M,这款四代半战机在隐形能力、超视距打击和体系作战上仍被歼-35全面压制。美媒直言:阵风M对抗中国“毫无胜算”,因印度缺乏配套的舰载预警机和协同作战网络,单机性能再优也难逃“单打独斗”的宿命。
印媒疾呼加快航母与五代机研发,但印度军工的现实却很无奈。航母建造方面,特种钢材依赖进口,“维克兰特”号70%关键设备靠“万国牌”,连拦阻索都购自美国,战时维护都是难题;战机研发上,“光辉”舰载版折腾40年仍难担大任,自研五代机AMCA项目缺乏隐形材料与发动机技术,外购F-35C又因美印关系遇冷和航母适配性搁浅。军费分配更是无米下炊:印度2025年国防预算约770亿美元,仅占GDP的2.5%,其中大部分被陆空军消耗,海军分到的份额连维持现有舰队都勉强,更别提支撑航母与五代机两大吞金兽。
不过,印媒的焦虑其实放错了焦点。中国海军眼下真正的战略重心,仍是台海和西太平洋。今年6月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前出宫古海峡,抵近关岛演练区域拒止,剑指美日干涉台海的预案;福建舰服役后,三艘航母将形成“南海-台海-西太”的“品”字部署,核心目标始终是打破第一岛链封锁。至于印度洋?中国从未将印度视为战略对手,055大驱的假想敌名单里可没有“维克兰特”号。
十年后的印度洋会不会出现中国六航母?未必。但中印海军差距的本质,已经不是单纯航母数量对比:当印度还在纠结“买阵风还是造光辉”时,中国已用电磁弹射、氮化镓雷达和有人-无人协同体系,把海战规则彻底改写。印媒的“2035预言”,表面是警示,内里却是对本国军工困局的无奈:没有全产业链支撑的军事现代化,终究是沙上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