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陆军联训破冰,南海局势突变,越南终将认清解放军实力?

当越南军靴踏上中国广西土地,陆军联合训练打破多年隔阂,千里之外的南海却波涛汹涌,越南挖泥船正以惊人速度造岛扩张。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中越两国在外部压力下,一场充满矛盾、各怀鬼胎的战略博弈,一场陆上握手与海上角力的并行大戏,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当越南人民军的军靴踏上中国广西的土地,准备展开数十年来首次的陆军联合训练时,千里之外的南海,越南的挖泥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足马力。自2023年8月以来,越南在南海新增的陆地面积已达5.76平方公里。

这种一边在陆上“握手言欢”,一边在海上“大兴土木”的景象,并非偶然。它背后隐藏的,是一场经过双方精心计算的复杂战略交易。这场交易的核心,是两国各自试图对冲外部压力,同时又在核心利益上彼此试探与博弈。

中越两国,这对历史上的“老冤家”,何以突然在军事层面走得如此之近?核心驱动力无疑来自一个共同的外部变量:美国。华盛顿推行的“印太战略”,正以其咄咄逼人的态势,重塑着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

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南海的频繁活动,以及与菲律宾、日本等盟友构建的“岛链”和军事同盟,都让中越两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对中国而言,这是赤裸裸的遏制。对越南而言,则是平衡外交的严峻考验。

华盛顿对越南施加的经济压力,尤其是20%的关税壁垒,更是直接促使河内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外经济政策。越南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而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尤其是边境贸易,对其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美国曾试图拉拢越南,使其成为继菲律宾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安全伙伴。甚至有消息称,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原计划访问越南,但最终并未成行。这种若即若离的拉拢,加上经济上的施压,让越南深感需要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是这种外部的“大棒”与看似友好的“胡萝卜”并存的策略,让中越这对曾经的对手意识到,在面对更强大的外部挑战时,暂时的搁置争议,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是符合双方短期战略利益的选择。

此番陆军联训,虽然表面上是中越军事关系的一次“破冰”,但其深层动机远比简单的“友谊”复杂。双方在这场交易中,都精明地打着各自的算盘,旨在实现自身的战略企图。

对于越南来说,派遣陆军前往中国参加联训,是其向华盛顿发出的一个清晰信号,表明越南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不愿成为任何大国的“棋子”。这既是对美国过度施压的一种回应,也是展示其战略灵活性的姿态。

在对华方面,越南采取了一系列看似友好的姿态。包括今年4月30日邀请中国仪仗队参加西贡解放50周年阅兵,以及近期越南官方宣传中首次公开承认中国曾派遣30万解放军“抗美援越”。这些动作旨在缓和与中国的关系,稳定边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在南海问题上,越南并未因此而放慢脚步。其大规模的填海造岛行动,显示出其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依然抱有既成事实的企图。这正是越南战略对冲的体现:在陆上与中国合作,但在海上却继续巩固其非法所得。

至于中国,其在此次联训中的考量同样深远。对美而言,成功促成与越南的陆军联训,无疑是在美国“岛链”战略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有助于分化东盟内部立场,削弱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而对越南本身,此次联训官方主题虽是“边境地区联合执勤训练”,打击跨境走私、偷渡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但其更深层的意义,无疑是解放军对越南陆军的一次“实力展示”。越南陆军素有“与世界强军交手未败”的自负心态,对解放军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降维打击”能力认知不足。

通过联合训练,解放军可以不动声色地展示其新型装备,如95式步枪、红箭系列反坦克导弹、轻型坦克,以及无人机、排爆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与对比,旨在修正越南陆军对自身实力的过高认知,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现代战争的形态。这是一种军事外交,也是一种认知作战。

那么,面对越南在南海大规模的填海造岛行为,中国为何一边明确反对,一边又能够与越南举行数十年来首次的陆军联合训练?这其中的“容忍”并非默许,而是一种基于绝对实力自信的战略延迟。

中国外交部已反复重申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这表明中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从未动摇。然而,当前的战略重心在于反击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搅局,而非立即在南海问题上与越南发生直接冲突。

中国对越南海军拥有压倒性优势。越南海军总兵力约4万人,舰艇总吨位约5.3万吨,装备多为苏式传统武器。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在舰艇数量、吨位、技术水平以及空海一体化作战能力上,都对越南形成碾压态势。这意味着,一旦有需要,中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收回被侵占的岛礁。

南海的这些岛礁,远离越南本土,补给困难,易攻难守。越南无论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进行建设,这些岛礁在军事对抗中都将是孤立无援的。正如中国所判断的,越南“搬不走、守不住”这些非法侵占的岛礁,其建设行为只是在增加未来解决问题的成本,而非改变最终结果。

因此,当前的联合训练,是中国宏大棋局中的关键一步。通过在陆地上建立互信与展示实力,中国旨在改变越南的战略环境和心理预期,使其认识到在与中国的全面对抗中,其所能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这为未来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特别是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落地,创造了心理和战略基础。

此次中越“携手同行﹣2025”陆军联合训练,并非中越关系全面回暖的标志,而是一场基于现实威胁和各自利益的复杂“战略交易”。这更像是一种“合作式竞争”,双方为了共同的短期目标而携手,但并未放弃长期的根本性分歧。

这次陆上握手与海上扩张并存的悖论,恰恰揭示了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本质。它提醒我们,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而利益的定义,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博弈之中。

“携手同行-2025”仅仅是序章。未来中越关系的真正晴雨表,不在于边境线上合作的深度,而在于南海的波涛中,双方能否在各自的战略算盘之外,找到一个超越短期交易的、可持续的共存之道。这不仅考验着中越两国高层的智慧与定力,更将深刻影响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