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权争夺战:特朗普催促中国多购四倍大豆,背后意图几何?

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场外交盛宴的觥筹交错之间,一条手机短信悄无声息地溜了出来,被镜头逮了个正着。信息的内容像一句耳光,响亮又直白:“我们刚把阿根廷从破产边缘拉回来,他们扭头就取消出口税,把便宜大豆卖给中国。现在中国人手里多了20船谈判的筹码,他们当你是傻子。”

这事没过几天,同样在纽约,现任总统特朗普在他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出了一段堪比咆哮的文字:“中国!把你们的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我们保证发货快!”一条是幕后的窃窃私语,一条是台前的公开叫卖。两相对比,戏剧效果直接拉满,把一场围绕着黄豆的全球博弈,扒了个底裤朝天。

关税大棒先砸自己人

这把火,还得说是特朗普亲手点的。他坐镇白宫,最顺手的兵器就是关税大棒。一月份还在签协议,二月份说翻脸就翻脸。先拿中国商品加征10%热热身,三月直接提到20%,到了四月干脆宣布“紧急状态”,对着全世界挥舞10%的关税,唯独对中国,一刀下去是令人咋舌的34%,有些商品甚至被加到了125%的疯狂地步。

这哪是贸易谈判,这简直就是摆明了要抢钱。北京当然不可能引颈就戮。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一笔高达23%的额外关税,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精准地砸在了美国豆农的脑袋上。就因为这笔钱,美国大豆几十年来的价格优势,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美国中西部,那片曾经象征着富足与希望的金色豆海,如今丰收的喜悦被愁云惨雾笼罩。仓库里的大豆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等待发霉的绝望气息。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卡勒布·拉格兰彻底坐不住了,他给特朗普的那封信,每个字都透着焦虑:“农民们正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真的快撑不住了!”他甚至警告,再这么玩下去,最先倒下的,就是那些曾经把他送进白宫的农民兄弟。

南美兄弟不讲武德

就在美国农民对着仓库唉声叹气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方大港,却是另一番光景。码头上灯火通明,一艘艘万吨巨轮排着队缓缓靠岸,船上装满的,是带着热带阳光味道的南美大豆。本该属于美国的市场,正被南美的兄弟们一点点蚕食干净。

被华盛顿天天挂在嘴边的“系统重要性盟友”阿根廷,带头演了一出精彩的“背刺”。他们转身就把自己最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税给取消了。对布宜诺斯艾利斯来说,这笔账太好算了:财政上少收10亿美元,但却能换回30亿美元白花花的外汇现金。

他们的大豆每吨比美国货便宜三四十美元,这个价格差,瞬间就从中国压榨厂手里抢走了20船现货订单。更骚的操作是,这笔生意用人民币结算。这么一来,不仅盘活了贸易,还把自己央行里快见底的美元省了出来,正好拿去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这一招,让很多拉美国家第一次发现,原来和中国做生意,可以绕开美元,更能绕开附加的政治条件。

当然,笑得最开心的还是巴西。这个足球王国,早就不是什么新人了,人家已经是中国第一大豆供应国。去年,巴西卖给中国的大豆就高达7465万吨。今年九月到十二月,中国预计进口的3560万吨大豆里,南美几乎包圆了,而巴西自己就占了其中的2700万吨。

看不见的物流大动脉

巴西凭什么?光靠便宜可不够。在价格战背后,是一场早就开始布局的物流“超车”。这些年,中国不动声色地在巴西投下了超过200亿美元,帮他们修铁路,建港口。其中那条被称为“粮食铁路”的费罗格朗铁路,一旦全线通车,将彻底打通巴西内陆粮仓到深水港的任督二脉。

这些当年看似不起眼的投资,如今正开花结果。巴西大豆从农场收割,到运抵中国港口,现在最快只需要25天,比从美国出发硬生生快了10天!在大宗商品的世界里,时间就是钱,时间更是无法被超越的战略优势。

眼看着自己的铁杆票仓哭天抢地,特朗普也坐不住了。他一边想拉上欧盟27国,搞个“群殴”阵势,让欧洲人替他冲锋陷阵;另一边,就是那条“增加四倍”的喊话。可“增加四倍”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得把从巴西和阿根廷买的份额,原封不动地还给美国。把所有鸡蛋放回你华盛顿的篮子里?这种傻事,北京怎么可能干。

更有意思的是他提到的“快速服务”。曾几何时,美国的港口、铁路、检验检疫,是全球公认的黄金标准,哪需要总统亲自出来吆喝。今天居然要承诺“加急”,这恰恰说明,他自己挥舞的那根关税大棒,已经把“美国信用”这张金字招牌,打得严重掉价了。

结语

大豆是诚实的,它不会撒谎,它只会跟着价格和信用走。联合国那条短信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美国人用美元的霸权去救助阿根廷,阿根廷却用“折扣加人民币”这种更硬核的方式回报了中国。特朗普那声“四倍求购”,更像是一句迟到的忏悔:当你用蛮力把顾客都赶到邻居家之后,才发现自己就算有再强的生产能力,也只能对着满仓库的货干着急。

在衣阿华州,一个叫格兰特·金伯利的农民对着镜头,满脸苦涩地说:“如果明年大家都不想种大豆了,我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奇怪。”他的话,是无数美国农民破碎的“美国梦”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或许至今还在纳闷,为什么他那套屡试不爽的极限施压,这次突然就不灵了。下一个播种季很快就要到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政治的任性与市场的规律迎头相撞时,大豆的选择,永远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