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在选拔火炬手,游戏圈却在招聘气氛组

最近我看到一个新闻,给我CPU干烧了。

一个叫胡林奕的小学生,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上,拿了全国一等奖。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全国性、青少年、无人机、官方主办。

这比赛的目标写得明明白白:拓展国际视野、提升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听听,这叫格局,这叫为了未来。

然后我一转头,看了看咱们游戏圈的各种“天才少年”选拔、“百万创作”激励、还有各种“开发者”大赛……

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年轻人,一个像是国家队在选拔奥运火炬手,一个却总搞得像是在KTV里招聘气氛组?

这事儿的本质,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两个字:目的。

或者说,KPI。

那个无人机大赛,它的KPI是培养人才,是为国家的科技未来储备力量,是面子,是星辰大海。所以它不计成本,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希望。

而游戏圈搞的那些活动,KPI是什么?

是拉新,是促活,是付费转化,是把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变成自己商业帝国里的一颗数据化的螺丝钉,最好是能自发光自发热还不用怎么耗电的那种。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我们先聊聊最光鲜的,电竞青训。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热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俱乐部就是那个伯乐,从万千网瘾少年中,发掘出下一个Uzi,下一个Faker。

然后呢?签约、训练、上场、夺冠、走上人生巅峰。

这剧本,写出来都能直接拍成电影,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键盘侠的逆袭》。

但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电-竞-青-训,本质上是一场成功率比考公上岸还低的残酷筛选。不,这根本不是筛选,这是一个设计精妙的“梦想漏斗”。

大部分俱乐部搞青训,压根不是为了培养,而是为了“淘金”。

就像那种自动化的淘金机器,把成千上万吨的矿石倒进去,机器哐哐一顿猛摇,把没用的石头泥沙都筛出去,最后漏下来的,可能就那么几克闪着光的金子。

那剩下的99.9%的“矿渣”呢?

不好意思,没人关心。

他们付出了时间、荒废了学业,每天高强度训练十几个小时,最后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句“对不起,你不适合打职业”。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俱乐部用最低的成本,覆盖了最大范围的潜在天才。你以为你是来学习屠龙之术的,其实你只是在帮龙骑士测试他新买的铠甲硬不硬。

而那个无人机大赛呢?人家是阶梯式的。县里比,市里比,省里比,最后到全国。你每一步的成功都有正反馈,都有证书,都能写进简历。就算最后没拿到全国冠军,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编程、空气动力学、机械结构知识,是真的能让你在未来多一条出路的。

一个是把你当人才培养,一个是把你当耗材筛选。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俱乐部都这样,但懂的都懂)。

这中间的差距,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再来说说这两年特别火的,各大平台的“创作者激励计划”。

什么“百万奖金扶持内容大神”,什么“新星计划助力游戏梦想”,口号一个比一个响,PPT一个比一个漂亮。

仿佛只要你有点才华,会剪视频,会写稿子,平台马上就给你递上橄榄枝,让你名利双收。

这套路,堪称当代游戏圈的“画饼艺术展”。

你以为平台是想让你成为下一个“敖厂长”?

别傻了,平台是想让你成为一个稳定产出内容的“人形自走机”。

这些激励计划的本质,就是一个流量永动机的蓝图。平台提供一个看似诱人的奖金池,吸引成千上万的内容创作者进来“卷”。

你为了那点可怜的奖金,或者那个虚无缥缈的“官方认证”,开始爆肝做内容。你做的内容,为平台带来了用户、带来了流量、带来了讨论度。

然后平台拿着这些漂亮的DAU数据,去找广告主爸爸要钱。

你看,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

平台用一个很小的成本(奖金池),撬动了巨大的用户免费劳动(UGC内容),最终实现了商业变现。

至于你?

你可能忙活了三个月,每天剪视频到凌晨三点,最后发现奖金被几百个人一分,到手还不够你买两杯奶茶的。

这真的、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的本质,真的、真的很重要。

它不是在“激励”创作,它是在“规训”创作。

它会用一套复杂的算法告诉你,什么样的标题火,什么样的封面点击率高,什么样的BGM是流量密码。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开始做一样的东西,因为那玩意儿能来流量,能有几率分到奖金。

原创和灵性?那是什么?能吃吗?有数据好看吗?

而那个无人机比赛,人家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是技术实现、是创新构想、是飞行稳定。每一个标准都是硬核的,是鼓励你去做点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是在扼杀创造力,把人变成流量的奴隶。

一个是在激发创造力,把人引向科技的殿堂。

你说,这能比吗?

最后,我们聊聊更上游的,游戏开发者大赛。

很多大厂都喜欢办这个,拉上几个行业大佬当评委,整几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奖项,面向所有独立游戏开发者和学生。

这简直是游戏圈的“道德高地”和“公关利器”。

对外一说,我们大厂不仅自己赚钱,还心系行业未来,扶持独立游戏,挖掘新生力量。多有社会责任感。

实际上呢?

这里面的骚操作,比你游戏里遇到的BUG还多。

首先,奖金。对于一个大厂来说,那点奖金,可能还不够市场部办一场线下活动的预算。但对于一个快要吃不上饭的独立开发团队来说,这就是救命钱。

用九牛一毛的钱,换来整个开发者圈子的好感和媒体的免费报道,这笔买卖,血赚。

其次,是“点子”。很多比赛的条款里都藏着猫腻,你参赛,就等于默认授权你的创意和玩法demo可以被主办方“参考”。

什么叫参考?就是说你的点子很好,下次就是我的了。

人家家大业大,几百个美术几百个程序,看到一个亮眼的小样,分分钟就能给你像素级复刻一个PLUS版出来。你一个小团队,拿什么跟人斗?

最后,是“人才”。这更是低成本的“人才招聘会”。通过比赛,直接筛选出哪些团队技术力强,哪些主策有想法。然后直接一个电话打过去:兄弟,别自己干了,带着你的团队来我们这上班吧,给你一个项目组负责人的title。

你看,又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花小钱,办大事。既做了PR,又收了创意,还招了人才。一鱼三吃,简直赢麻了。

这和那个无人机大赛比呢?

人家大赛的成果,是国家级的荣誉,是未来升学的加分项,是实打实写在纸上的技术专利。那个叫胡林奕的孩子,他的未来因此多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被国家认可的、通往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可能性。

而那个在开发者大赛里拿了奖,然后被大厂“收编”的年轻人呢?

他可能只是从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小作坊,跳进了一个需要层层汇报、为KPI服务的格子间。他的梦想,最终变成了别人财报上的一个数字。

所以,别再被那些光鲜的口号感动了。

商业世界里,每一份看似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游戏公司们大张旗鼓地为你举办比赛、为你喝彩、为你规划“职业道路”的时候,你最好先冷静下来想一想——

他们究竟是想让你成为那个操控无人机的人?

还是想让你成为那架,被操控的无人机?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