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总理卡尼和泽连斯基站在一起,话筒递过去时,卡尼说了句“不排除派遣地面部队”,这句话很快让俄罗斯那边作出强势表态。
拉夫罗夫直接对着镜头说西方国家想搞乱俄美乌之间好不容易搭起来的谈判,北约、能源、谁来主导乌克兰的安全,甚至北极天然气怎么走,全都跟着这句话起了变化。
谁都清楚卡尼那句话不是随口一说,这种模糊的表态表面上看是给北约和乌克兰打气,实际上里面的细节没一个说清楚,既没提几个人、什么时候、干啥,也没明说是战斗部队还是训练小组。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加拿大要在“志愿联盟”里刷一把存在感。泽连斯基紧跟着喊话,说加拿大军队要是能来那对乌克兰太重要了,这种说法其实无非是想把加拿大的模糊承诺实打实地拉下来,毕竟现在北约国家里,谁更敢往乌克兰投入资源,谁的话语权就大一块。
这趟独立日访问,没人会忽略那三份协议:落实安全合作的计划书、关务互助,还有无人机生产意向书,看似三张纸,背后却是把军事与经济绑在一块。
卡尼一边宣布20亿加元军援,一边又划出五亿美元专门让乌克兰买美国的装备,再拿出2.2亿加元搞无人机联合生产,这等于把加拿大和乌克兰的利益搅成一锅粥。和以往那种单纯给钱、给武器的做法不同,这次更像是把两国的安全和生意混在一起,谁都不轻易脱身。
这次谈的不光是打仗的事,能源的事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泽连斯基邀请加拿大参与乌克兰的能源项目,计划让加拿大的天然气通过乌克兰港口进欧洲。
这事要真成了,不但能帮乌克兰多条生路,也能让加拿大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顺手还给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添点压力。北极天然气的路线原本就是各家盯得紧,现在加拿大能把能源和乌克兰的地缘位置连起来,这算盘打得不算小。
美国这两年反复强调欧洲应该自己扛起乌克兰的防务,这回加拿大反着来,成了“非欧国家”里第一个跳进来贴近乌克兰需求清单的,等于在北约内部悄悄抢了一把主导权。
欧洲核心国家,比如德国法国,一边还在犹豫要不要跟进加拿大的步子,一边又盯着美国的脸色,这种局面让北约内部的权力分布慢慢往多极化方向走。加拿大这步棋算不上冒进,却比谁都会找机会。
卡尼话音刚落,俄罗斯的反应就来了,拉夫罗夫先是批评西方在破坏谈判,接着俄罗斯在北极部署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开始刷屏,射程覆盖北约在冰岛的军事基地。
配合着苏梅地区5万兵力的集结和“七月风暴”军演,俄方把军事和外交两手抓,等于在乌克兰和北极两头把西方势力都给锁死。这种全球性战略动作其实就是给外界看,俄罗斯的底线在哪儿。
就在基辅那场记者会之后,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港口、袭击“友谊管道”,还有双方交换146名战俘,这些动作都说明表面上在谈判,实际上底下的试探和博弈一直没停过。
加拿大这次高调表态,乌克兰的无人机作战半径一下子扩展到本土外,俄罗斯后方补给的脆弱也给全球看了个清楚。加拿大内部其实也没铁板一块。
民调数据显示,支持继续援乌的比例已经降到40%,希望妥协的有30%,过半数人觉得经济状况撑不住长期援助,卡尼政府既要扮演国际舞台上的强硬角色,又得顾着国内的民生压力。北约其他国家大多还在观望,没有跟上加拿大的步伐,说明这事并不是所有盟友都做好了准备。
这场风波里,能源合作的分量越来越重,加拿大和乌克兰的协议如果落实,乌克兰就能用过境费换来稳定资金,加拿大则有机会拿下欧洲一块市场份额,俄罗斯如果被挤出能源通道,欧洲能源格局也要跟着动。
至于军工合作,乌克兰本土无人机生产线的建设,不只是单纯买卖,更像是让乌克兰自给自足,为以后长期冲突做准备。背后的外交算计还在于,谁能在北约、欧盟、俄美之间找到最大回旋空间,谁就能在下一个地缘博弈里站稳脚跟。
事件发展到现在,西方认为加拿大出手“及时”,俄罗斯看成是“升级冲突”的信号,加拿大国内民意分裂,北约盟友谨慎观望,整个局势像是刚刚进入下一个博弈阶段。
卡尼这次的“有限冒险”策略,既是对美国战略收缩的应对,也是对国内选情的下注,未来会不会实际派兵、俄罗斯会不会加大反制、北约内部会不会出现新裂痕,都还是悬着的问号。
加拿大这次的操作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更像是中等国家如何借国际危机提升议价能力的典型案例。卡尼用模糊承诺、实质军工合作和能源布局三板斧。
把北约、乌克兰、俄罗斯、甚至欧洲能源市场都牵扯进来,一边在国际上刷存在,一边在国内稳住民心,这种“低成本高曝光”的策略,日后可能会成为更多国家面对地缘危机时的参考模板。
加拿大会不会把模糊承诺变成实际行动,北约内部会不会出现新一轮权力洗牌,俄罗斯下一步怎么出招,这些都需要继续观察。只不过,乌克兰独立日的阳光下,基辅广场两个人的握手,已经足够让全世界的目光停留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