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破壁“七山一水”——浙江能源跃迁之路

一辆辆颜色泛黄、满载着矿石的重卡,裹在一片令人窒息的尘雾之中,缓慢行进。

如果回忆20多年前的浙江安吉余村,人们可能会想起这样的场景。而20年后,一切都变得不再一样。

回到历史现场

2000年前后,“中国制造”与地产热,催生了一派繁荣景象。东部沿海地区也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记者何伟在《寻路中国》一书中也描述了这个时期浙江的乡村巨变,“一块块农田正在被向外扩展的工业园区替代”。

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在火热的经济刺激下高歌猛进。当时的安吉余村也靠着矿山、水泥厂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时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一度让村子蒙上“满天灰”。

“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65岁的余村人汪苗青,曾是一名矿山爆破手,当他念起以前村里流行的打油诗,从日出到夜暮,那些粉尘飞扬在房屋、家具和衣服上的日子历历在目。他还遭遇过爆破事故,在医院一躺就是40多天。

随着工业化带动煤炭快速消耗、全国用电增长加速,煤电价格矛盾突出,能源紧缺问题也相伴而来。2003年前后,全国多地面临缺电危机。

一边是环境污染,一边是能源告急,还有深受生态破坏之苦的百姓生活,种种问题相互交织。这也意味着,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渐渐走到尽头,迎来“黄灯”时间。历史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必须要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挥手作别。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战略”,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在余村诞生。

自“两山”理念在当地发荣滋长以来,一些原本在矿山上工作的余村村民,在矿山关停后,转而投身生态旅游业,为修复绿水青山而努力,实现“借景生财”。汪苗青成功转型为余村护林员,已快15年了。

浙江能源发展也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推进火电清洁化,积极发展核电,抽蓄上马,风光逐增……一场指向绿色低碳的浙江能源革命,在打破限制与挖掘潜能间兴起。

翻越地理鸿沟

打开地图,浙江为世人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概貌。密布的江河水系,全国最绵长的海岸线,庞大的山区地带。有限的耕地资源,也曾让浙江经历贫瘠。

因为受限,所以突破。“根在内、茎在外”的浙江“地瓜经济”由此而生。

因为受限,所以突破。以“小”搏“大”、“无中生有”成为浙江经济的特色之一。

因为受限,所以突破。在能源领域,浙江也蹚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电力”之路。

浙江陆域面积仅占全国1.1%,一次能源自给率长期不足10%,自然资源禀赋差。

土地稀缺倒逼“立体开发”。不像大西北多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气势如虹,在浙江,占比70%的山地丘陵拔地而起,可连片开发光伏的场景少,多为星星点点。

但星火也可燎原。如果从空中俯瞰浙江,可以看到村庄、工厂、公共建筑等屋顶都有一抹深蓝,滩涂、盐碱地以及山坡上但凡平坦处也都架起了光伏板,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成为新的景观。浙江还建成了全国首个潮间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采用“上层光伏发电、中层生物固碳、下层渔业养殖”三层立体减碳模式,把有限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山与水之间的张力也可充分利用。浙江水电历史悠久。如今大型抽蓄也进入规模化发展,通过山上、山下的高度落差,让水流持续不断冲击、带动发电机组的转轮旋转,发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

截至2024年底,浙江在建抽水蓄能电站17座,总装机容量2090万千瓦;在运抽水蓄能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768万千瓦,占水电总装机容量的51.3%。

向海要能,也是浙江不断翻越地理鸿沟的壮举。海水的周期性涨落运动带来潮汐能。白色叶片在海面上快速掠过,转动有力。每一缕风都被海上风机精准捕捉。

而随着中远期深远海风电场址研究的开展,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的加快建设,未来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的集群也将推动能源转型再上新台阶。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20年来,能源结构越来越“绿”。截至今年6月,浙江电力装机总容量破1.65亿千瓦,翻两番有余,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光伏、海上风电、储能从零起步,光伏已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2025年上半年,浙江的人均用电量、发电量及用电量增长速度、新能源消纳率等,均居华东区域第一。其中,7.1%的用电增速,分别高出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4.4、3.8、2.3个百分点。

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碳能源的能源电力实践,正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与丰富,也让浙江走出一条能源“逆袭”之路。

理念全面觉醒

再看浙江地理,山多、林密,超过60%的森林覆盖率,让其看起来似乎被绿色所占据。

但这不是全部。绿色还渗透在浙江每日的生产生活中。20年来,“两山”理念已在浙江全面觉醒,也逐步成为全省全社会的坚定共识和自觉行动。浙江通过“腾笼换鸟”“亩均论英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凤凰涅槃”。

工业、交通、建筑等全领域掀起脱碳行动,让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浙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充电桩数量均居全国第二。新能源装备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有望突破万亿,光伏出口规模全国第一。

20年来,浙江以年均5.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2%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碳耗分别累计下降了38.4%、56.0%,是全国能耗、碳强度降低最快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显示,浙江省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98.6%,设区市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1%,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上升。

河道清澈,船老大不再戏称“看‘黄河’不用去黄河”。安吉白茶的清香,飘过一个个晨昏。从矿山员工的儿子到文创石头创业者,回余村创业的葛军,领悟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深刻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浙江还构建价值转化的生态支撑体系,建立“电-能-碳”协同评估机制,将碳排监测、绿电交易、碳汇开发等融入电力系统整体运作机制,通过绿电、绿证和碳交易多市场衔接,实现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量化。

从寻求“两山”转化通道到实施能源“绿保稳”工程,浙江努力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升级,从安全、绿色、经济多维度保障全省百姓用能。

20年来,浙江能源技术不断迭代,城乡供电可靠性位居全国前列,白马湖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两破世界记录,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规模居全国前列。绿氢、绿色甲醇等未来绿色能源相继登场。聚焦日常生活的碳普惠机制被激活。企业在碳管理中收获“降本增效”。

深刻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浙江也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曾一味追求粗放的“快”,却付出了沉重代价。适时适度地“慢下来”,守住青山绿水,却得到了更持久永续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电力”的经验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从余村到浙江,再到全国、全世界,绿色已然成为时代的流行色。

再次走进余村,青山巍峨,绿水绕村郭,从前汪苗青经历的矿山林立、灰沙遍地,早已不复存在。

深刻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浙江以10.55万平方千米铺陈绿色画卷,还千年时间造就的江南本色。

作者:陈丽莎

来源:《中国电力报》

编辑:杨娜